四、實施“整治提效”工程,有效改善生態環境
(十)著力加強生態環境整治。深化“811”環境污染整治工作,重點監控化工企業污染排放,督促其加快轉型升級,抓好水泥建材等行業的污染整治,按時完成生態化改造任務。實行嚴格的環評和“三同時”管理,依法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強制淘汰落后的產能、工藝、設備和產品,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創新環境污染治理模式,推行造紙、印染等行業企業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管理,利用專業技術確保治污設施正常運行和穩定達標排放。實行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密切關注重點區域污染排放超標問題,大力削減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以及煙塵和粉塵的排放量。按照《金華江“531”污染防治工程實施方案》要求,扎實開展婺城區段整治和小流域的綜合整治,建立污染控制與河道保潔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金華江婺城區斷面水質達到考核要求。抓緊制定長湖治理方案,積極爭取上級支持,盡快組織實施。全面推進污染源達標排放工作,著力提高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率,確保市控以上重點污染源以及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嚴格飲用水源地保護,積極推進農民飲用水安全工程,保證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全面推進節約用水,嚴格水資源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和開發,綜合防治水土流失,加強防洪、防澇、抗旱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十一)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面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行動,著力提高城鄉環境質量。以創建和提升國家園林城市、森林城市、衛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為載體,切實加強城市綜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生態化水平。加強城鎮環境治理,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不斷提高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繼續扎實推進村莊整治工程,切實抓好農房改造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加強農村景觀文化建設,不斷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質量水平。探索創新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長效管理機制,積極推行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提高收集覆蓋率和無害處理率。繼續開展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加強畜禽養殖管理,鼓勵水產清潔養殖。開展土壤修復,加強污染耕地、污染場地以及廢棄礦場的環境修復,加快推進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農村環境監管,防止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
五、實施“理念提升”工程,繁榮發展生態文化
(十二)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加強生態文化研究,注重挖掘和傳承村落文化、山水文化、農耕文化以及茶文化、花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廣泛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財富觀和生活觀,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加強對廣大黨員干部的生態文明教育,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干部培訓的重要內容。加強對中小學生的生態文明引導教育,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企業、城鄉社區等基層群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新風尚。保護和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充分發揮生態文化載體作用,把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文化館等作為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建設一批以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生態村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十三)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生活方式。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家庭社區行動”,在全社會倡導勤儉節約的低碳生活。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自覺做好垃圾分類收集和按要求投放。積極引導鼓勵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產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繼續貫徹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及優生優育方針,合理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布,促進人口均衡良性發展。弘揚文明的婚喪嫁娶風俗。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加強疾病防控,逐步推行室內公共場所禁煙,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
(十四)廣泛開展各類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大力開展生態區建設和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工作,扎實推進生態鄉(鎮)、生態村等創建活動。積極組織全區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開展生態文明單位創建活動,引導基層單位和城鄉居民開展綠色學校、綠色醫院、綠色商場、綠色酒店、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群眾性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多層次、多領域強化生態文明細胞工程建設,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加強生態環保志愿者隊伍建設,動員黨員干部、中小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環保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時”、“中國水周”、“全國土地日”、“中國植樹節”等重要節日的紀念和宣傳活動。
六、加強推進制度創新,健全完善體制機制
(十五)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改善、誰得益”,“誰貢獻大、誰多得益”原則,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扶持力度。嚴格貫徹執行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制度,切實提高各鄉鎮(街道)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探索建立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完善財政專項補助政策,加強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的建設,逐步提高水源地的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分類補償與分檔補助相結合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
(十六)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政策支持體系。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原則,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污水配套管網、垃圾處理設施、污泥處理項目等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清潔生產企業的信貸支持和保險服務,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清潔生產先進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資本運作方式籌措發展資金。繼續抓好國家和省、市有關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資源節約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貫徹落實,進一步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節地節水企業及項目的政策扶持。開展能源、資源等市場化配置改革,進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空間置換和工業存量用地盤活機制,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十七)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認真貫徹落實有關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創新執法方式,充實基層環保執法力量。加強環保司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領域的法律服務工作,強化生態法制宣傳教育,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法守法、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局面。探索建立污染賠償保險機制。逐步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公開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整治、企業環境行為等信息,曝光典型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生態、環保工作的社會監督。
七、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
(十八)強化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及時專題研究和解決生態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區委成立婺城區生態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負責全區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人大、政協和紀檢監察機關,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切實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政策、措施貫徹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各級各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加強溝通協調,增強工作合力,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要動員廣大職工、共青團員、婦女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新局面。
(十九)整合社會資源。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生態區建設。引導企業和行業協會履行社會責任,自覺控制污染、推行清潔生產、采用先進技術和工藝,追求綠色效益。充分利用《婺城新聞》、《今日婺城》等主流宣傳媒體,廣泛持久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樣化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對先進典型的總結和推廣,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民間環保組織建設,更好地發揮其在環保專項行動、環保監督、環保宣傳等方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全體公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對各類重大項目,采取公示、聽證等形式聽取專家和群眾意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十)狠抓工作落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區委部署,根據工作職責,結合各自實際,細化工作目標,擬訂年度實施計劃,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強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考核,實行崗位工作目標責任制,將環境質量、污染物總量減排、重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生態文明指標納入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和離任審計范圍。建立問責制度,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單位及責任人,實行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環境事故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相關地方、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扎實工作,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婺城崛起爭先、繁榮發展而努力奮斗!
中共金華市婺城區委辦公室
2010年8月2日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