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管“閑事”的熱心大伯
——記“通園杯”道德模范獎獲得者劉洪源
“我是一名黨員,退休只是從原來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但黨員的身份和應該具備的素質并沒有變。”日前,面對記者的采訪,城北街道軍民社區的劉洪源如是說。
71歲的劉洪源是山東蓬萊人,但在金已工作、生活30多年,如今他已經成為一個地道的金華人。“我在金華待的時間最長,金華就是我真正的‘家’。”接觸中,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主人翁的心態。自2000年從金華鐵路機務段退休后,劉洪源更加熱心地投入到社區的公益事業中,閑來無事就愛為社區、街坊鄰居操個“閑心”,熟悉他的居民都親切地稱呼他“劉師傅”。
劉師傅的鄰居告訴記者,原來金西小區的衛生狀況一度臟、亂、差,小區邊上的垃圾房由于清理不及時、不徹底,慢慢地堆出兩座“小山”。天熱時,小區就被一股異味籠罩著。作為小區業主委員會的主任和軍民社區的支部書記之一,他帶頭清理垃圾,還小區一片潔凈。
社區工作很瑣碎,但小區實施的自來水工程卻讓劉師傅記憶猶新。負責小區物管工作的裘先生說,這個小區原先的自來水水質比較渾濁,在沒有安裝一戶一表前,很多居民為了公攤費用的問題經常爭吵。為解決這個問題,劉師傅來到自來水公司,要求安裝一戶一表,杜絕這種不和睦的現象。
自來水公司表示,要安裝一戶一表,每戶要繳納700多元的費用,而且還要另外出10多萬元的管線安裝費,從附近將管線拉到小區里。這可怎么辦?252戶住戶分攤費用能收起來嗎?怎么收?劉師傅反復斟酌。由于小區是鐵路系統的房改房,他最后決定向上海鐵路局去爭取。他數次以寫信的方式向上反映情況,甚至坐車趕到上海、杭州等地與相關領導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經過不懈的努力,劉師傅終于成功地爭取到了這筆費用,為鄰里辦了件大實事。
在“創衛”的日子里,劉師傅頭戴小紅帽,手拿鉗子、袋子清理垃圾的身影隨處可見,他說,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的人,一起加入社區志愿者隊伍,為社區乃至社會這個“大集體”出一份力。“在全市“創衛”過程中,小區旁的養豬場終于在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實現了搬遷。這個居民們頭疼的老問題終于解決了。”劉師傅說起“創衛”取得的成果,很是高興,“如今,困擾小區居民的噪音問題能夠解決那就更好了。”劉洪源對記者說,金西小區就在市區環線內,離鐵路只有幾十米的距離。每趟列車進站都要鳴笛,鳴笛聲此起彼伏。“你聽,晚上也這樣,很多住戶受不了。”在采訪中,列車鳴笛聲就傳來好幾次。
“市區汽車都要禁鳴,而這火車噪音超過國家規定的10多倍。”劉師傅介紹,很多業主忍受不了沒完沒了的噪音,將房屋轉賣,另覓住所。劉師傅于是又動手起草報告,向鐵路局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寄出信函,反映情況,要求改善。他認為,火車沒有聲音是不現實的,但如果在小區周邊安裝隔音墻,那么情況會有較大改觀。為此,他又接二連三地跑了幾趟杭州。“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問題總會解決的。”劉師傅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