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貫徹區委五屆十一次全體會議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農業部門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地位特殊,作用重大。近年來,區農林局緊緊圍繞區委“生態建區”戰略,堅持走“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道路,農業經濟和生態保護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現代農業加快推進。通過近幾年的扶持培育,我區農業逐步形成了以“花卉苗木、優質稻米、奶牛乳品、畜禽養殖、蔬菜瓜果、茶葉、筍竹、水產養殖”為主導的八大特色優勢產業,全區出現了一批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示范基地,全區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61萬畝。“兩區”建設是今后一個時期我區農業工作的重點。目前,婺城區首個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已完成規劃,首批2個省級糧食生產功能區創建工作已啟動。今年我區將確保建成糧食生產功能區2.1萬畝,啟動實施湯溪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2個主導產業示范區和3個特色農業精品園。
2、農業標準化生產全面推行。全區累計建立“三品”種植業基地9.3萬畝,其中有機食品基地1.1萬畝,綠色食品基地0.1萬畝,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8.1萬畝。累計建立“三品”畜禽養殖3092萬(頭、羽、群)。累計通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16個,綠色食品13個,有機食品14個。全區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16萬畝。
3、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一是加強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全區已建成省級畜牧養殖生態示范小區9個,無公害畜牧業基地15個。二是全面完成禁養區畜禽養殖場的關停、轉產和搬遷。三是推行種養結合、林養結合和農牧漁結合的生態畜牧業模式,推進三沼綜合利用,發展循環型農牧經濟。四是大力開展規模畜禽養殖場排泄物治理。共完成2個大中型沼氣工程項目,15個“三沼”綜合利用”項目和259個規模養殖場綜合治理項目。五是繼續推進測土配方工程,全區測土配方施肥面積達到58.64萬畝,其中糧油作物36.6萬畝,經濟作物22.04萬畝。全區施用配方肥面積15萬畝,推廣有機肥1400噸,推廣綠肥3.2萬畝,落實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面積25萬畝,統防統治面積2.7萬畝,建立統防統治組織42個。
4、城鄉綠化建設扎實推進。為確保城鄉綠化工作實效,區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鄉綠化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婺城區城鄉綠化工作考核評比及獎勵辦法》,每年安排4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城鄉綠化建設。爭取到2014年,全區所有建制鎮的集鎮綠化指標達到市級以上綠化示范鎮標準,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區級以上綠化示范村,其中市級50個、省級25個、示范鎮5個,54.8萬畝重點公益林優質林分面積達到70%,全區花卉苗木穩定在4萬畝。全區可綠化空間基本得到綠化,基本實現“鎮村園林化、路渠林蔭化、農田林網化、庭院花園化”。截止目前,已申報創建區級綠化示范村133個,示范社區17個、園林式單位57個,申報市級綠化示范村10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重點是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具體為:以建設糧食功能區為契機,進一步推動糧食生產,今年計劃建立4個糧食生產功能區,總面積2.53萬畝,涉及農戶6471戶。以創建現代農業園區為突破口,進一步壯大主導產業。在完成湯溪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規劃的基礎上,認真抓好園區內今年各項目建設。同時抓緊制定瑯琊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園區的總體規劃。爭取到2014年,建成2個現代農業綜合區、4個以上主導產業示范區、10個以上特色農業精品園和50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以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為方向,深入實施肥藥減量增效控害工程,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30萬畝以上。積極推廣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擴大農牧結合、林養結合等新型農作制度的應用。加強規模養殖場排泄物治理,完成206家規模養殖場排泄物污染治理任務。以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和整合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進一步增強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能力。以“三位一體”服務體系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強化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公共服務,重點完善鄉鎮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確保年底前完成鄉鎮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任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