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鼓勵民間投資,促進又好又快發展
《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近日發布。文件充分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民間投資在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同時提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三十六條政策措施,是鼓勵民間投資、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若干意見》與黨中央、國務院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一脈相承,是繼《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針對民間投資發展而出臺的又一綜合性政策文件,具有重大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長久之策。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貫方針和長期政策。《若干意見》強調,要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合理降低國有控股企業中的國有資本比例,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對民間投資與其他投資一視同仁。《若干意見》堅持和重申了黨中央、國務院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一貫態度,有利于堅定民營經濟發展的信心和決心,促進民間投資全面啟動。
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穩固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的實際需要。2010年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關鍵之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形勢非常復雜的一年。民間投資是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由刺激性政策推動向內生性活力帶動轉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若干意見》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取向,努力打破阻礙民間投資進入傳統壟斷行業和領域的“玻璃門”、“彈簧門”,為民間資本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將有利于提振民間投資意愿,增強經濟發展內在動力和活力,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客觀要求。民間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已占半壁江山,但在產品結構、組織規模、資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若干意見》強調,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要“多管齊下”,既要優化組織結構、鼓勵做大做強,又要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更新換代;既要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又要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既要立足國內苦練內功,又要面向全球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這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發展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
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要切實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增強服務意識。要更好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清理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整合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推動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公開化。要強化為民間投資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完善民間投資公共服務體系,為民間投資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要切實加強監管,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讓我們抓住新機遇,激發新活力,實現新發展,推動我國的民營經濟在新的起點上再創新輝煌!
——資料來源:2010年5月15日《人民日報》
理論研究
中國發展的三大歷史性突破
改革開放30多年里,中國的發展實現了三大歷史性突破。
第一大突破: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解決了“松綁發展”的問題。松什么綁呢?松社會主義傳統觀念和教條主義束縛之綁。我們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在“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上有了極大的進步,使我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從改革人民公社體制,到改革整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從設立經濟特區,到全方位的對外開放;從提出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做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決策,改革開放的每一次歷史性進步,都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理論創新又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得到極大的解放,又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在這一理論與實踐相互推進的過程中,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第二大突破:從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決了“借力發展”的問題。借什么力呢?就是借從上世紀90年代蓬勃發展起來的經濟全球化大潮之力。這時候,中國要引進來、走出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在這個過程中趨利避害,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中國的這一輪發展,遇到了一個強有力的阻礙,這就是受到世界經濟政治傳統秩序的嚴重束縛。
這個問題,鄧小平早就提出來了。上個世紀80年代,鄧小平在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的著名論斷之時就指出,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發展問題是南北問題,要和平,要發展,就必須打破冷戰時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經濟舊秩序,建立平等互利公正的世界經濟政治新秩序。這一直是我國發展努力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這一時期,我們黨作出了兩個重要決策。一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搭建了體制機制平臺。二是全力推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并為適應入世后必然面對的國際競爭新形勢作好充分準備。這一輪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如今,我國已是位居世界頭幾位的經濟體,成為經濟總量的大塊頭。
第三大突破:從中共十七大提出轉變發展方式開始,主要是解決“轉軌發展”的問題。轉什么軌呢?就是要從以高投入為手段、以高污染高能耗為代價、以總量倍增為目的的傳統發展方式,轉變到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軌道上來,實現國民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要實現這一轉變,就必須從現代化傳統發展模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必須從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一些舊經驗、舊做法中解放出來,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模式。要突破對GDP和高投資、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的依賴,突破發展理念中的拜物主義和拜金主義,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所以說,當代中國發展又到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一方面,改革開放30多年偉大成就的積累,新中國成立以來60年建設成就的積累,都使我們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另一方面,在成就積累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問題。發展中的問題只有在發展中得到解決,只有在轉變發展方式中得到解決。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發展方式,更新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把科學發展觀從思想轉化為行動。
發展方式、發展觀念、發展模式,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戰略問題,必將成為未來國際競爭新的制高點。如果說從前發達國家拉開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主要靠的是科技創新、科技革命的話,那么今后的國際競爭,還要加上一條,要靠發展方式、發展觀念、發展模式的創新。
——資料來源:2010年5月10日《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