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總第65期)
2009年6月23
本 期 要 目
理論學習
*批判借鑒西方民主制度需要把握兩個理論要點………………………2
社會傳真
*只有“真征求”才有“真意見”………………………………………2
干部論壇
*莫讓“空頭政策”削弱政府公信力………………………………………3
人民論壇
*別讓老實人在視線里“走失”…………………………………………3
熱點評論
*鄧玉嬌案很難說是誰的勝利……………………………………………4
問題思考
*別讓環保部門“孤軍奮戰”……………………………………………5
思想縱橫
*干“得罪人”的事一定丟選票嗎 ………………………………………6
社會時評
*信息公開是政府最明智的應對…………………………………………7
社會觀察
*怎樣讓悲劇不再重演?…………………………………………………7
域外傳真
*白宮是如何操控記者的…………………………………………………8
人生思考
*常識………………………………………………………………………9
理論學習
批判借鑒西方民主制度需要把握兩個理論要點
怎么看待西方的民主制度,雖然從理論原則上已經解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和清醒。恐怕這還是一個會長期存在的問題,因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還將長期共存,并在許多方面處于強勢,它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在一些國家還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個新生事物,但自身還有一個完善發展的過程,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會有一個過程。
因此,現在我們觀察分析西方民主制度,在批判其資本主義本質的同時有兩個理論要點需要把握。
一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從世界范圍看,民主制度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所以不能只看到民主具有普遍性價值和某些共同要素和形式,就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民主模式,即以民主的普遍性否定民主的特殊性;反之,不能因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條件和民主制度的性質和形式,就完全否定民主的普遍性,這就根本上否定了在這一領域相互學習借鑒的可能性。
二是低級階段的東西與高級階段的東西的關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在革命性地批判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更加高級的政治民主制度,所以它是對資本主義民主的揚棄,其中必然包含著一些合理的因素,不能完全對立起來,或者簡單地批判否定。
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我們應該采取批判性的吸收、借鑒,但決不照抄照搬。我們要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的同時,下功夫不斷地完善我們的民主政治制度,應該承認和強調,這方面的發展空間和我們所擔負的責任、任務還是十分繁重而艱巨的。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0日《報刊文摘》
社會傳真
只有“真征求” 才有“真意見”
現在一些部門經常通過下發征求意見表征詢民意、匯聚民智。但收回的意見表,很多都填“無意見”,或者干脆“交白卷”,抒真言、獻良策、出點子的好意見不是很多。
出現這種現象,很大程度是由于征求意見前大張旗鼓的宣傳,把群眾的參與熱情吊得很高;而在意見征集到之后,問題依然是問題,我行我素,一切照舊。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征求意見,群眾當然不滿意。
征求意見貴在一個“真”,在改善作風中動真格,在解決問題中出真招,在改進工作中使真勁,不讓征集的意見“打水漂”,才能充分激發群眾問政獻計的積極性,才能征集到“真意見”和“金點子”。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3日《人民日報》
干部論壇
莫讓“空頭政策”削弱政府公信力
一個縣在搞城鎮建設規劃時,為了整齊劃一、美化環境,要求臨街房達到一定高度。個別領導干部許諾說,只要群眾建房達到要求的高度,政府就給予補助。然而,臨街群眾按要求建好了房,政府給的錢卻比許諾的少很多。群眾在多次上訪沒有回音后,將縣政府告上了法庭。法院經審理,判決政府敗訴,補償群眾損失。
時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和個別領導干部在制定、實施政策時,不能依法行政,往往自行其是,甚至出爾反爾、失信于民,使本來出發點良好的惠民政策人為地變成了懸在半空得不到落實的“空頭政策”。這既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威信,也造成了干群之間的矛盾,導致群眾對政府的不滿。
“空頭政策”現象的發生,既折射出一些政府部門和少數領導干部權力本位意識濃厚,心中沒有群眾的位置,認為群眾應無條件服從行政指令,政府可以隨便應付群眾,也顯示了個別領導干部缺乏起碼的誠信意識和法制意識,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政府的形象,既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也影響著社會風氣。
——資料來源:2009年6月22日《報刊文摘》
人民論壇
別讓老實人在視線里“走失”
不讓老實人吃虧,關鍵是領導干部要有一雙識別老實人的慧眼,不讓老實人在視線里“走失”。
為什么許多老實人錯失提拔使用的“黃金期”?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些領導干部不能及時、準確辨別老實人。所以,關心老實人,不僅要口頭上重視,文件里強調,更要在實踐中明辨是非,把老實人看準了、用好了。
以下十類老實人,領導干部要格外關注——
一是不和你套近乎但積極配合你工作的人。這類老實人工作起來任勞任怨,忠于職守,勤奮努力,一切聽從組織安排,不習慣于察言觀色。不像有些人,見風使舵,投上所好,即使“積極”也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
二是不和你多走動但能體諒你良苦用心的人。這類老實人,能深切體會組織、領導的關心和厚愛,總想著以更高標準、更好狀態投入工作,用實績來報答組織的關愛,而不是靠多和領導走動來拉關系、撈好處。
三是不往你家里跑但常往基層跑的人。這些同志,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基層了,不怕領導不注意,就怕基層不滿意。他們能記住老百姓的門朝東開還是朝西開,卻記不住領導家的門牌號碼。
四是不關注你的生活私事但能幫下層排憂解難的人。這類老實人,不琢磨人,專琢磨事。他們對領導的私事沒興趣,對基層疾苦很關心;對領導的生活習性、興趣愛好知之甚少,對老百姓的需求、困難如數家珍。他們往往容易被有些領導認為“不會來事”、不懂“道理”而受到排擠。
五是不當面恭維你但能幫組織樹立威信的人。他們不習慣說客套話,討厭說違心話,不善于說讓領導高興的話。他們認為,威信不是恭維出來的,而是靠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樹立起來的。
六是不向你表態但能高標準完成工作任務的人。他們不聲不響地工作,竭盡全力地干事。他們信奉說得好不如干得好,堅持低調做人、認真做事。
七是不愛表功但能創造性工作的人。這些人為了干好工作想千方百計,吃千辛萬苦,不愛多表功,只求多立功。對這樣的老實人,如不加以重視,時間一長容易挫傷積極性、創造性。
八是不愛提個人要求但表現積極的人。他們為了工作可以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壓力和痛苦,卻從來不提個人要求。以致有人感嘆:如果用這種工作勁頭為個人升遷跑門路、拉關系,恐怕早就“功成名就”了。
九是不看你臉色行事但能秉公辦事的人。他們堅持原則,不徇私情。這種老實人最讓人放心,因為他們是你工作少出錯、少失誤的“保護神”。
十是不喜歡給在職領導“燒香”卻給離職領導“送暖”的人。他們為人不勢利,做事很厚道。
老實人,就這樣,說話老老實實,干事踏踏實實,生活樸樸實實,為人真真實實,一點也不矯揉造作。領導干部應當格外關注這些老實人。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
熱點評論
鄧玉嬌案很難說是誰的勝利
6月16日上午,“鄧玉嬌刺死官員案”在湖北巴東法院一審結束。法院當庭宣判,鄧玉嬌行為屬防衛過當,且鄧屬于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又有自首情節,所以對其免除處罰。
公眾對鄧玉嬌案的一審判決予以了高度的贊揚,仿佛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輿論拉鋸戰中,民意已經徹底獲得了大勝。但除了鄧玉嬌案一審判決的結果令人滿意之外,其他一切被冠之以“某某的勝利”的詞藻,恐怕都是牽強附會的民間解釋。
首先,鄧玉嬌案一審結果難言是民意的勝利。這不是要否認民意與輿論對鄧玉嬌案公正判決所起到的作用,但在當今的法律體系之下,倘若說民意能影響到司法的判決,那也未免有些過于高看民意的作用。
其次,鄧玉嬌案也難言是司法的勝利。因為司法從來不需要什么勝利,只需要進行公平公正依據事實進行判決。但若是從鄧玉嬌案一步步演變的過程來看,為何公眾與媒體的質疑之聲遠遠大于對巴東縣司法體系的信任?顯然,對鄧玉嬌案最初調查的結果公眾是非常不信任的,若非后來的外力干涉,很難有今天的結果。
再次,鄧玉嬌案更難言是輿論的勝利。輿論監督所起的作用大不大?回答顯然是肯定的。但一度復雜如懸疑劇一般的鄧玉嬌案,其發展的脈絡,其轉變的原因,其判決的依據明顯呈現出一個漸變的過程,導致這一漸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現在看依然是不明朗的,輿論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肯定不是決定性作用。
如果司法判案總是要受到這種因素或是那種因素的左右與影響,那么司法本身就難言公正,那么判決自然是難遂人意。當然,倘若最終的事實說明,鄧玉嬌案的確是在沒有受到任何內力或外力的影響之下作出的一審判決,那樣我們才能說這次判決是“某某的勝利”。
——資料來源:2009年6月22日《學習時報》
問題思考
別讓環保部門“孤軍奮戰”
因擅自開工建設未經批準的鑄鍛鋼基地及技術改造項目,日前國家環境保護部下發行政處罰決定書,對違反環境法規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處以20萬元罰款。
盡管有人質疑,“區區20萬”能否對其起到震懾作用,但對于國家環保部,這已是罰款的上限。然而,在這一事件中,如果僅將注意力集中在處罰上,則可能忽略更重要的問題。
近年來,被查處的環境違法項目,許多都是類似“中國一重”的“未批先建”,這已經成為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
按照我國當前的行政審批體制,一個建設項目要獲得“準生證”,往往需要經過環保、計劃、建設、規劃等多個部門的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十五條更是明確規定,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其他部門不得審批。
那么,對“中國一重”的“未批先建”,我們不禁要追問,在沒有環評審批的情況下,該項目其他的手續又是如何辦下來的?
無獨有偶。據報道,日前環保部叫停的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等項目,都存在未經環評審批就擅自開工的問題,“有些項目甚至已經建得差不多了”。這些年來,一路綠燈最后卡在環評上的建設項目,并不少見。本該最先通過的環境影響評價,卻往往成了最后一道關卡,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根據200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環評法執法檢查報告,許多地方和部門存在著“未批先建”、“批小建大”、“未評先批”等現象,一些地方甚至用“紅頭文件”為此保駕護航,僅2007年全國就清理出51件與環評法有關規定不相符合的地方性文件。
由此可見,一些部門罔顧環評審批前置的相關法律規定,默許甚至是支持違法項目上馬,這才是當前環境違法事件頻發的深層次原因。近幾年來,無論“環保風暴”的不斷掀起,還是環保局長的匿名舉報,都顯現出環保部門“孤軍奮戰”的無奈。而這背后,則是相關法規制度和發展理念的缺失。
正如國家環保部所言,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拉動內需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低水平重復建設、“兩高一資”的項目可能會借機卷土重來。中央領導同志多次指示,要求絕不能為保增長而把犧牲環境作為代價。在這樣的背景下,怎樣避免環保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值得認真思考。
建設生態和諧中國,環保部門獨木難支。如何讓環保部門告別“孤軍奮戰”,如何使環保不至于成為少數人“寂寞的歡愉”,有賴于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有賴于執政理念的不斷進步。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8日《人民日報》
思想縱橫
干“得罪人”的事一定丟選票嗎
“干得罪人的事丟選票。要保住位子,進而有所發展,得罪人的事就應少干或不干。”這是目前少數領導干部秉持的一種所謂“理念”。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不妨作一些分析。
如果從一般意義上考察,把“得罪人”理解為違背或侵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搞“一言堂”或以權謀私,那么,這種“得罪人”的事就絕不能干。而且,這樣干事的領導干部不會得民心,丟選票也是必然的。但是,在現實語境中,“得罪人”常常有著特定的含義,指的是敢抓敢管、勇于開拓,敢于與少數人、小團體存在的不正之風和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不得罪人”則往往是指不敢抓、不敢管,對不正之風或違紀違法行為輕描淡寫甚至放任自流,以求得一團和氣,明哲保身。從這個角度說,“干得罪人的事丟選票”的觀念就成問題了。
客觀地說,敢抓敢管、勇于開拓,與不正之風和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肯定是會得罪一些人的。在現實生活中,也確有領導干部因此而丟了一些選票。這是少數領導干部不愿意干“得罪人”的事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如果出以公心,從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從領導干部的責任和義務來考慮問題,這種“得罪人”的事就必須干。領導干部的言行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領導干部都為了保選票而不“得罪人”,又如何能夠保證一個單位或部門風清氣正,保證黨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失呢?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那些干“得罪人”的事的領導干部,最終卻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擁護,贏得了更多的選票。相反,那些拿黨性和原則做交易的人,雖然得到了一些選票,但常常導致本單位或本部門管理松懈,正氣不足、邪氣上升,最終會失去大多數群眾的信任與支持。因此,干“得罪人”的事,未必對領導干部個人的發展不利;不干“得罪人”的事,最終也不一定能夠得到選票。
當然,如果敢抓敢管的領導干部受排擠、不能正常進步的現象不得到改變,那么,“干得罪人的事丟選票”的觀念就仍然會有一定的市場。因此,在這個問題上,除了要求領導干部排除私心雜念,講大局、講黨性、講原則,還應當從健全和完善體制機制方面入手,盡量減少或避免出現因“得罪”少數人而影響發展進步的現象,進而形成講大局、講黨性、講原則的良好環境和氛圍。比如,票決制本來是民主推薦、民主選拔、民主考核領導干部的一項重要制度,但一些地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存在簡單化現象。這可能是導致一些領導干部不敢抓、不敢管的一個直接原因。這啟示我們:在重視選票作用的同時,還應進行深入細致的走訪和調查工作,全面了解領導干部的任職情況以及群眾的評價和意見,使干部考核評價工作更加科學全面。這樣,才能解除領導干部的后顧之憂,使他們真正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5日《人民日報》
社會時評
信息公開是政府最明智的應對
最近,浙江杭州發生一起交通肇事案件。事發后,杭州市警方通報該事故時,引用肇事者胡斌及同伴的陳述:案發時肇事車輛速度為每小時70公里左右。這一說法與目擊者“受害者被撞飛5米高、20多米遠”的描述反差較大,引起了許多網民的質疑。一些具備專業知識的網友迅速展開了自發調查,他們中有人到現場察看,有的進行相關測試,并將調查結果發到網絡論壇。最終,杭州警方向社會道歉,認為“70碼”的說法有誤,肇事車輛的時速最終被認定為84.1公里~101.2公里范圍,案件也進入了司法程序。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人們對事實真相和公平正義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從陜西“華南虎事件”到云南 “躲貓貓事件”,乃至最近的杭州“70碼”飆車案,公民自發調查的行為屢見不鮮。
面對這一現象,政府是否做好了應對的準備?從一些公民調查事件來看,地方政府對此似乎并未做好心理準備。事實上,圍堵和封殺顯然并不明智,這只能使政府部門在處理事件時陷于被動,最終帶來的只是政府形象和公信力的損失。
作為政府來說,對公民調查不必大驚小怪。公民意識的覺醒必將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進程,實行政務信息公開則是民主政治的應有之義。政府對于公民自發調查應該積極回應,加以引導,最好的做法是迅速公開相關信息,進而建立一套便于操作、行之有效、與時俱進的信息公開制度。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0日《報刊文摘》
社會觀察
怎樣讓悲劇不再重演?
近日,成都發生的公交車燃燒事件,將大眾的視線一下轉移到了公共交通安全的話題之上。
悲慘的結局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事故發生之后,成都市人民政府、市交委、公交集團及衛生局等部門,沒有遮掩信息,推諉責任,而是迅速采取措施應對災難,積極善后;沈陽、北京、武漢、杭州、重慶、廣州等地則對本地公交系統安全隱患展開了大排查。這些亡羊補牢之舉,推動著事件向好的一面發展。
出行,如同吃飯、休息等一樣,是人們最基本的權利。如何相信并確保自己的出行處于安全狀態,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公交系統并不由乘客自我掌控,因而出行的安全問題,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公共交通系統的嚴格管理和有關部門的有效監控。目前,我國的公交汽車及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基本上都掌握在地方治下的國有公共交通公司手中。廉價的公共交通系統,含帶市政便民及惠民舉措在內,是民眾享有的基本福利,而每年公共交通系統又從國家稅收中享受一筆不菲的補貼。這都要求職能部門對于公共交通工具的運行安全擔負起必要的監控責任。
但是,有些事總是讓人感到揪心。從毒奶粉事件到華南虎事件,再到“俯臥撐”、“躲貓貓”等系列公共事件的發生,都讓人看到有的職能部門在公共事件中的被動局面,往往只有在發生不可控制的嚴重結果之后,問題才可能得到令人相對滿意的解決。雖然這些問題的解決都促使部門工作在人民監督之下有所進步,但在事件發生之前的不自律,以及事件發生前期的束手無策,總是讓人痛心不已。
此一事件,也許會促使其他城市對公交系統的安全進行排查,效果究竟如何,尚待觀察。2007年上海地鐵就發生過屏蔽門夾死人的事件,2008年上海842路公交車也曾經發生過燃燒事故導致死傷的慘劇。而以“公交、燃燒”為關鍵詞在百度上搜索,可以找到相關網頁約25.6萬個,也讓人約略看出此類事件并非孤例。即便在北京,近期一段千人擁上一輛930公交車的視頻也活躍在各大視頻網站之上,假若事故不幸發生在這里,帶來的傷亡將會有多嚴重,簡直無法可想。
其實,在近鄰日本,東京等地也時有公共交通系統發生大擁擠的新聞爆出,但出現重大傷亡的情況卻并不多。這對于我們來說,無疑是值得關注并借鑒的。
——資料來源:2009年6月9日《人民日報》
域外傳真
白宮是如何操控記者的
丹尼爾·巴特利特在小布什總統時期擔任過長達7年的白宮傳媒顧問。《文匯報》6月15日刊登該報駐美記者朱幸福對他的采訪文章。摘登如下。
記者:白宮不掌握媒體,不能控制媒體,但你們是如何操縱記者的?
巴特利特:當白宮有重大政策行動時,為了確保準確,有時提前向特定記者透露一些主要內容,旨在早期塑造故事。在選擇記者方面,你一定要熟悉對方擅長報道哪些議題。如果總統想在艾滋病問題上發表重要政策演講,我們決定選擇《華盛頓郵報》記者。因為我們了解這是對方喜歡的議題。白宮記者很多,你很難操縱他們。現在媒體比里根時代更多,有這么多因特網,75%的美國人現在通過因特網了解新聞,你完全控制很難。但如果你不積極主動出擊,你就會陷入被動,因此你每次都需要提供一些信息,給記者一些事情干。白宮通訊部門的任務是要把主動性、操控性和計劃性有效地結合起來。
記者:美國記者喜歡報憂不報喜,白宮如何處理一些不利的失實新聞報道?
巴特利特:布什總統出訪外國時,總會遇到示威游行,有時只有4個人參加抗議,但美國的新聞照片放大這些示威抗議者的憤怒,白宮看到這樣的說明非常沮喪。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要用自己的照片來進行反擊,提供自己一方關于總統出訪的故事,然后張貼在白宮網站上,說明總統出訪受到熱情接待,要有分析,決不向不負責任的報道投降。記者們報憂不報喜,我們要進行反擊,提供自己的故事,這就是我的頭發為什么變花白了。
記者:2007年,美國一些小報說布什總統在白宮情緒低落,經常借酒澆愁,第一夫人勞拉向他發出警告:如果不戒酒,離開白宮后她就要同布什離婚。對于這樣的報道,白宮為什么不駁斥?如果情況不是這樣的,布什總統為什么不狀告這些小報?
巴特利特:本來許多美國人不知道這些捕風捉影的事情,如果你到法院提出起訴,你會把更多人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你的信譽就會受到更大爭議。小報刊登這類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激怒你,幫助它推銷垃圾報紙。如果《紐約時報》刊登這樣的消息,我們才不能忽視。
——資料來源:2009年6月22日《報刊文摘》
人生思考
常識
韓寒和隊友在挪威奧斯陸參加汽車比賽,下榻的酒店提供當地產的梨。韓寒用刀切開的時候發現,其實這些梨是沒有核的,只有一粒西瓜籽大小的種子,其他地方都能吃。住在隔壁的隊友王睿聽到韓寒的 “新發現”,很詫異地從垃圾桶里撿起前幾天吃的梨核,原來他硬生生地,用嘴修出了一個核的形狀。無核的挪威梨也讓我眼界大開,感觸頗深。
“梨有核”已經成了“常識”。若不是韓寒用刀子切開那枚挪威梨,發現了這個“秘密”,恐怕王睿依然會每天啃出一個虛擬的“梨核”。我們也不會想到,世界上還會有無核的梨。
每個人心中似乎都隱藏著一個“不能吃的核”,我們常常被一些“常識”阻礙了手腳,被一些“真理”左右了思維,四平八穩地,習慣性地想問題,做事情,鮮見思維的火花,少見創新的熱情,讓我們的生活,壓力大于樂趣。如果一切都循規蹈矩,就連“吃梨多咬一口”的勇氣也沒有了。
——資料來源:2009年6月10日《報刊文摘》
薦稿熱線:區委宣傳部82306811(虛擬號659569) 郵箱:llxxc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