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紀錄片
9月4日晚上,在后騎士數字影像,周浩的兩部紀錄片《厚街》(獲2003云之南影像展最佳新人獎)和《龍哥》,引起紀錄片發燒友的熱議。周浩的另一部紀錄片《高三》,獲得2006年第3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人道獎、第三屆“reel china紀錄片雙年展”評委會獎,使他晉身為國際級紀錄片導演。伊初建與周浩算是同道中人,彼此私交甚好,他向周浩打了招呼,獲得放映許可,《厚街》和《龍哥》成為金華太末影社(由婺城區新聞傳媒中心主辦,青年紀錄片導演伊初建和青年畫家巴赫發起,金華紀錄片發燒友的集散地)成立以來第一次觀看的片子。作為青年紀錄片導演,伊初建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紀錄片。就像沒有電影以前,人的一生是部小說!
打小拿照相機當玩具
今年正是伊初建的而立之年,創辦已有兩年多的后騎士數字影像漸入佳境,但他心底的理想依然放在獨立紀錄片上。
1998年,伊初建從湯溪走出去闖蕩,先是在一家電動工具廠打工。三四個月后,接到他叔叔的電話,讓他過去幫忙。當時他叔叔在江西德興市開了一家影樓,配有專業的影視設備,德興市本地第一張手工沖洗的相片,就是出自他叔叔之手。伊初建沒有多想,“反正撞到哪一行,算哪一行!彼ⅠR整理好行李,坐火車去了江西。
說起他叔叔,伊初建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他走上紀錄片之路,他叔叔是個關鍵。“小時候,和別的孩子玩得不一樣的是,我拿照相機當玩具,我記得第一部相機還是海鷗牌的!币脸踅ㄕf。初到江西,他不知道如何著手工作,開始一邊看書學習,一邊練打字、刻光盤。伊初建說:“這好比學鋼琴看五線譜一樣,一路摸索過來,前三個月我老要抱電腦去電腦公司向他們請教,后三個月,他們開始找我交流技術了。”
他叔叔收藏的影碟,從革命影片到一些比較粗糙的紀錄片,成了伊初建的興趣所在。在江西三年多,他把所有的工資都用來買書,尤其是影視方面的書籍。他說:“我沒有上大學,如果再不努力,我的同學在這個期間,一定比我走得更遠,等他們從大學里出來,我就跟不上他們了。”
練武不成改拍紀錄片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傳統武術有一個短暫的流行期,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一時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80后,尤其是出身農村的一代,也有過癡迷武術的青春歲月。伊初建讀初中時,很想上武校。卻因成績優異,反而去不成。后來初中畢業,他父親已經答應滿足他學武的心愿,不想再次因為學習出眾,成了泡影。“班主任游說我父親,覺得讓我上武校太可惜了,還是上大學為好!狈彩窃椒磳Γ阶鲗。伊初建說:“你不讓我學,我便要去學。”他開始在村里尋找武師,跟他們學各類拳術、刀術,繼而在周邊村子尋找其他武師,但碰到幾個會幾手的師傅,也不見得愿意教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