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這樣的缸,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農村,有很多像這樣的厚重的瓷器,除了缸之外還有罐、甕等,它們有用來腌蘿卜的、腌雪菜的,有用來裝米、裝酒、裝霉干菜的,對了,還有用來裝我們最喜歡的凍米糖的。記得年幼時小伙伴們都沒有零食吃,于是每年切凍米糖的那段時間總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這幾乎是我們一年的零食啊!記得剛切完糖的那段時間,我和小伙伴們總是異常興奮,每天總是想著怎么去“偷”甕里的凍米糖。記得那時的甕都是沒有蓋的,為了防止里面的凍米糖受潮,大人們總是在甕口蓋一張厚厚的塑料紙,然后用一根繩子緊緊地扎住。而我們因為年紀小,力氣小,總是扎不緊那根繩子,常常導致甕里糖過早受潮,常常挨大人的罵。現在回想起這些事情,還真甜蜜呢!
就是這些東西,毫不起眼,卻喚起了我們的鄉土記憶。在寺平,還有很多讓我們感覺很神秘的東西,比如官帽盒。每次看有關清朝宮廷的電視劇,我們總會對其中的頂戴花翎感興趣。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見,覺得稀罕,而它又象征著權力地位,就更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越稀罕,越神秘,人們對它就越感興趣。寺平沒有頂戴花翎,卻有用來放頂戴花翎的官帽盒。官帽盒是一個方方正正的盒子,盒子內部中上方有一塊隔板,隔板上有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圓洞。收藏者戴峰清說,帽子放底層,隔板洞口處升出頂戴花嶺。對于官員來說,官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保護好,清朝的官員們就發明了這東西。
在展廳中間的大桌上,我看到一塊很特別的木板,它被雕刻成清代官員的模樣,是上半身特寫。該器具的收藏者戴文芝介紹說,這是做祖宗畫像的畫板,以前沒有照相機,需要大批量生產畫像時(比如做族譜時),就刻一個這樣的畫板,然后用這畫板印刷人物肖像。
戴文芝說這塊畫板是他在莘畈鄉一位姓范的老奶奶手上買來的。因為字畫還不錯,戴文芝經常會被人們請去寫字、作畫,而在這過程中,他總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東西。“這塊畫板就是這樣得來的。”戴文芝說。有一次,范老太太請他去寫字時,他看到了這塊畫板。“這東西挺特別的,而且我好像在《戴氏宗譜》上看到過這樣的畫像,我覺得有意義就買了。”
除了這些東西之外,寺平還有很多古器具,諸如以前人們用的靴子、木盆、石磨、織布機等,這些老東西,雖然夠不上文物級別,但都是平民生活的見證,置身其中,就像走進了悠悠歷史,讓人流連忘返。
觀賞了一個上午后,我驅車離開了寺平村。看著漸行漸遠的村落,我突然想,我早該來這個地方了,好好地用文字、圖片留住這些鄉土記憶,莫讓它們在不經意間就消逝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