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中國”的宣傳片結束后,全場熄燈。在無邊的黑色夜幕中,震天響的鑼聲、號聲劃破夜空,兩條亮麗的紅色巨龍從兩邊的跑道向舞臺中間游動……前天晚上,在“母親中國”大型慈善音樂盛典彩排現場,來自婺城區板凳龍藝術團的兩條“板凳龍”格外引人注目。
節目的名稱為《雙龍競秀》。據婺城區文化館館長陳彤介紹,板凳龍屬金華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金華民間規模最大的的集體表演項目。每年元宵節,村村都有迎龍燈的習俗。玩燈的一般是青壯年男子,一條板凳為一橋燈,每橋燈上兩盞燈籠。長長的燈在大家“起燈”、“歇燈”的口號聲中前進。行進中,花樣百出,比如盤龍、扯燈,體現男人的力量。現場的兩條“板凳龍”來自白龍橋鎮怡村和葉店村,每條龍有61橋,寓意祖國母親六十一周歲。每橋長約2米,串接在一起,全長近百米。在彩排現場,記者只看到龍頭龍尾在活動,原來,由于龍燈里點燃的都是明火,出于安全考慮才只讓龍頭龍尾“點燈”。另外,迎龍燈也是一項大工程,晚會現場將有240人舞起這兩條長龍。
“節目取名為《雙龍競秀》,意在向全國人民宣傳金華的雙龍洞,讓其美名揚四方。”陳彤說,將兩條龍的出場作為晚會的開場,突顯晚會形式的別出心裁。悠悠鼓樂,穿越千年,記錄了古老婺城1800年來所走過的輝煌足跡,也表達了婺城人民祈求國富民強的美好期望。
第一個節目開始前,“雙龍”交會后離開舞臺。前后不過三分鐘。時間不長,但足以讓葉店村的龍頭會會長鄭象咸興奮不已。老人家今年72歲,主要在現場負責協調工作。每次彩排鄭老都要在現場幫忙護燈、換蠟燭。鄭象咸說,葉店村的板凳龍能上電視,讓全國百姓觀賞,是全村人的光榮。
怡村的龍頭會會長倪紹本告訴記者,他們村的板凳龍是在2000年新制的。半個月前,他接到區文化館的通知,說要將板凳龍作為節目送上舞臺,他們馬上忙活起來了:準備祭品,購買材料,將橋上的燈罩、蠟燭全部都換成了新的。因為是農忙時節,剛開始,他擔心人不好找。沒想到,很多村民聽說要將板凳龍帶上晚會,紛紛要求參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