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種文化
同仁薈萃,義重情珍貴。
領導專家集智慧,牽手鄉村弟妹。
農村文化播耕,精心培育真誠。
今日執著奉獻,明朝五谷豐登。
清平樂·播種七音會
婺城盛會,五線集精萃。
旋律和聲飛韻味,悅耳和諧同醉。
播種成就輝煌,新程啟后陽光。
繼往開來引路,百花圣殿芬芳。
——夏國民
“種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概念,從2007年起,風靡至今。浙江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推廣“千村萬村種文化”,省農村“種文化”輔導團應勢而生。
近年來,婺城區每年都要組織各種文藝團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送”文化活動。據統計,僅最近三年,各種送戲下鄉活動就有1500多場次。在送戲下鄉的過程中,婺城區還積極探索以“送”帶“種”的文化下鄉模式,在組織專業文藝骨干送戲下鄉的過程中,讓農民上舞臺,在演出中融入農村文藝骨干自編自演的文藝節目,讓專業演員與業余演員同臺獻藝,演員與村民同樂,這種形式對提高當地農民文藝隊伍演出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婺城區農村文化建設堅持“以軟件促硬件,以活動促提升”的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推進農村文化發展的新途徑,創新載體,有序推進。全區先后組建農村文化隊伍2000多支,創建省級文化示范村5個,市級文化示范村18個,市級文化特色示范村5個,市級文化建設工程合格村222個,區級文化建設工程合格村350個,構建了區、鎮(鄉)、村梯級互動的活動平臺,點燃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激情,實踐了一條被新華社稱為“婺城模式”的農村文化發展之路。
作為浙江省服務基層活動月,省農村“種文化”輔導團繼首站嵊州之后,18日下午開赴婺城。省群藝館的夏國民,聲樂造詣非凡,詩詞造詣也不遜色,特地為婺城種文化填下兩首詞(見上)。
輔導團在婺城開展聲樂、排舞、二胡、小品、主持等五個輔導課,從上塔石村趕過來的鐘樟松和他老伴,就是沖著種文化來的。鐘樟松還是塔石的“文化示范戶”,一提起種文化,他不能落后。他酷愛二胡,這回,有省越劇團國家一級演奏員厲行佳的演奏,而且還親自授課,讓他受益匪淺。“我們村作為文化示范村驗收以后,有關部門送了一批樂器給我們,放在那里不用的話,太可惜了。”鐘樟松說。自從2003年,鐘樟松自學二胡以來,基本上是自娛自樂,自個兒摸索,沒什么基礎。厲行佳對他可是從頭抓起,練習基本功,包括坐姿、握姿、手勢等。鐘樟松的老伴則是來聽省群藝館夏國民的聲樂課,好給鐘大爺的二胡配一嗓子。和他們一塊過來參加培訓的有168人,他們草根文化人,來自婺城區22個鄉鎮街道。
在聲樂課上,夏國民亮了一嗓子,讓學員們羨慕不已。夏國民鼓勵大家“大膽地唱、大聲地唱”,來自湯溪的苗族小女孩,上臺唱了一首山歌,得到了夏國民的肯定,“苗家人打小會唱歌,苗家人的山歌不簡單”。苗族小女孩雖然已經在湯溪鎮上登臺獻唱過,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在家里一邊干活,一邊哼唱。現在,能夠得到專業老師的指導,讓她更有信心唱下去。排舞老師朱超穎給學員們編排了兩只舞蹈,一快一慢,讓人跳得不亦樂乎。根據金華方言改編的小品也在登臺亮相,學員們與老師們互相溝通,現學現賣,各顯神通,風趣幽默,讓人忍俊不禁。下課后,學員們要求輔導團的老師留下來“開小灶”,他們提出輔導團能不能每月都來,厲行佳說,“今后會開通網絡視頻教學,這樣就可以天天見,天天學了。”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