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點亮婺城燦爛明天
——婺城區科技工作十年回眸
自婺城區劃調整以來,我區緊緊圍繞中心工作,按照“創業富民、創新強區”戰略要求,以創建科技強區為目標,推進產學研合作,培育自主創新主體,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依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依靠技術集成示范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科技進步,科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進一步顯現。
工業科技實力增強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萊恩(中國)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融研發、生產、經營、外貿于一體的專業發動機、發電機公司。為適應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求,2009年,該公司在原有基礎上成立了萊恩農業裝備有限公司,并引進了來自韓、日等國以及國內頂尖的農業機械專家進行科研。今年4月份,兩臺6行割幅大功率自動卸糧型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樣機成功下線,申請專利26項,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5項,預計明年年底實現批量生產。據了解,該項目還申請了國家農技補貼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
萊恩(中國)動力是我區科技助推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婺城工業經濟迅速崛起,以汽摩配、五金工量具、醫藥化工、食品、建材、紡織、彩印包裝為主的七大產業逐漸成為其特色產業,并涌現出了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以科技為引擎,以創新為動力,不斷增強了我區的工業科技實力。但在新時期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婺城區工業企業普遍存在“三缺”現象:即缺技術、缺人才、缺項目。
為此,婺城區不斷建立完善科技研發、科技合作、科技服務、科技創業的工作機制,出臺多項扶持政策,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組織模式和有效機制,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和人才優勢,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婺城傳統產業提升改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壯大提供新的強大動力。模式之一,聯合共同對上爭取國家、省各類科技計劃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我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先后共同承擔省級以上科技項目的有14項。如金華歐侖催化科技有限公司與華東理工大學工業催化研究所合作,采用汽車尾氣凈化催化劑生產技術,合作開發生產汽車尾氣催化凈化器,年產值達1000萬元,并列入省級重大科技專項。模式之二,共建研發中心。如浙江振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武漢大學合作建立了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發中心,企業依托研發中心技術力量,新技術創新周期大大縮減、科研開發成本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進程明顯加快。模式之三,院企共同組建科技企業。浙江正方交通集團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共同組建了浙江中科正方電子技術有限公司,成功開發了汽車CAN總線車身網絡平臺技術,生產出CAN總線汽車控制系統總成的高新技術產品。該產品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結束了以往必須依賴從國外進口的狀況。
與此同時,建立科技服務中心,開設“科技信箱”,利用網絡資源全天候、低成本、高效率、開放性等優點,引導企業上網開展難題招標、在線洽談、網上征集和科技成果信息的發布等服務工作。目前,上網企業已達179家、累計發布技術難題95項,網上簽約項目65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9542萬元。良好的創新服務環境激發了我區校企科技合作創新的熱潮:“萬里揚”與英國SMT合作開發了新型的適用于高端重卡、輕卡的變速器,金華湯溪齒輪機床有限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同研發了“大型數控立式車床”,金華市萊逸園環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南京工業大學共同研發了“基于等離子體技術實現固體廢物處置并示范工程建設”,高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先后與國內外各大高新技術企業、高等院校合作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E電熔管件新產品……這一系列的校企合作,為企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智力支持,讓這些民營企業在科技自主創新的路上闊步向前。
據婺城區科技局局長楊春華介紹,目前,全國已有6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與婺城區企業聯姻,共培育了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8家,市級以上研發中心24家,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逐年大幅提高。通過科技合作,培育、引進一批高新企業,促進了產業集聚提升,加快傳統產業實現技術上的升級。
農業科技大力推廣 成果轉化成效顯著
從2004開始,省農業院的樓肖成已經在塔石鄉當了7年的科技特派員。在他的指導幫助下,塔石高豐果菜專業合作社承擔的省科技特派員項目“番茄新品種及嫁接育苗技術推廣應用”,由于經濟效益高,成為塔石鄉高山蔬菜的當家品種。經調查驗收,2008年全村高山蔬菜收入65萬元,按全村人口235人計算,人均增收2814元,一批農戶從低收入貧困戶成為科技致富帶頭人。
自2003以來,我區積極實施科技特派員工作,并以其為抓手,大力扶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充分發揮科技服務“三農”的作用。到目前為止,已有六批65人次的省、市、區科技特派員來到婺城農村,發揮各自優勢,拓展服務領域,以科技創新爭取項目扶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截止2009年底,我區各級科技特派員已爭取省級項目16項、市級24項、區級20項,爭取了科技經費80萬元,項目實現產值5600多萬元,引進新品種53個,推廣新技術、新成果21項,受益面積達到7000多畝。浙江林學院周圻博士實施的“金華箬陽肉牛半生態養殖技術及產業化研究與示范”項目,對當地產業具有明顯指導意義,有利于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飼養量逐年增加,現已注冊成立“金華市箬陽鄉菜黃牛合作社”和“箬陽”牌菜黃牛商標。市科技特派員周小軍實施了“出口西蘭花安全生產技術研究及示范推廣”項目,著力解決當地出口西蘭花種植大戶的植保技術難題。
除此之外,啟動實施了科技富民強區工程,建立了國家級星火基地1個、省新農村科技示范(試點)項目1個。成功申報并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項目32項,其中國家星火計劃項目2項、省重大科技專項1項、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項、市級8項、區級20項。培育壯大農業科技企業17家,組建培育農業科技研發中心2家,建成科技示范村2個。以全區100多家農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和專業合作社的特色產業,對農民開展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能力等系統性培訓。迄今為止,我區已累計舉辦科技培訓班68期,培訓農民4700人次,發放技術、科普資料56種16000份,播放科技錄像15場,制作科技宣傳專欄10期,通過多種培訓形式普及了科技知識。
科技體系不斷完善 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區科技局圍繞自身職能職責,努力為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環境。相繼參與制訂并修改了《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實施意見》、《婺城區專利示范企業管理辦法》、《婺城區高新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管理辦法》等激勵區屬企業科技創新政策及科技激勵政策文件。著力抓好科技支撐引領,有力地推進了全區科技進步。2009年,區科技局重新修訂并出臺了《金華市婺城區科技項目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新辦法對科技項目管理、項目立項、項目經費、項目驗收和結題處置等方面內容進行了修訂,規定了項目考核驗收的程序,提高科技資金使用效益。
為鼓勵企業創新,政府積極引導,對每年被認定為國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區專利示范企業、各級科技型企業、各級研發中心;每年列入國家火炬、星火計劃項目、省級新產品計劃項目以及科技交流與合作項目,兌現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科技項目配套資金。據了解,自2007以來,共兌現228萬元,激發了企業科技創新熱情,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創新動力。另外,以更加優惠的政策和更為寬松的環境吸引和支持更多的科技人才到婺城于事創業。2009年,對全區9家企業、15名副高以上職稱或碩士學位人員發放人才引進補貼9萬元;評出并獎勵十家“人才開發先進企業”和十位“優秀企業科技人才”。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