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聲音
做好宣講工作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出席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動員會時強調,做好宣講工作,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
這“六個下功夫”包括:要在全面準確深入宣講中央關于國際國內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下功夫,引導人們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要在全面準確深入宣講“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要經驗上下功夫,引導人們振奮精神、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要在全面準確深入宣講“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上下功夫,引導人們堅定自覺地走科學發展之路;要在全面準確深入宣講“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線上下功夫,引導人們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性、責任感和緊迫感;要在全面準確深入宣講“十二五”時期發展的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上下功夫,引導人們積極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事業;要在全面準確深入宣講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的新要求上下功夫,不斷增強黨員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30日《新華網》
理論知識
我國的三代發展戰略
第一代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傳統經濟發展戰略(1950年—1977年)。20世紀50年代中期,毛澤東同志提出“超英趕美”的戰略設想,6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設想,實行“高積累、低消費”的政策,優先發展重工業包括軍事工業,采取了資本密集技術路線,實行高度保護的進口替代方針,社會發展指標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強化了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地區差異擴大趨勢。
第二代是經濟轉軌期的經濟發展戰略(1978—2001年)。1978年后,中國經濟起飛,開始了空前的經濟改革和社會轉型,鄧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兩步走設想”和“三步走設想”,逐步實現貿易、投資自由化,積極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市場競爭,創造了中國的經濟繁榮和持續的高增長。這一戰略始終是以追求經濟高增長為最重要、最優先的目標,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不平衡發展”為戰略思路,以“先富論”為手段,出現了城鄉收入差距擴大,地區間發展差距擴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程度不斷上升等情況。
第三代以科學發展觀為代表的新發展戰略(2002年以后)。進入21世紀,隨著新領導人的執政,中國提出了第三代發展戰略,即科學發展觀。它已經不同于“第一代發展戰略”,也超越了“第二代發展戰略”,充分吸收了前人的成功之處,調整了前人的不合理之處,突破了前人的歷史局限性。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人民論壇》
干部論壇
重視解決“五浮”問題
當前,部分干部作風中存在“五浮”問題,需要高度重視、認真解決。一是思考問題“浮淺”。認識事物有偏頗,分析問題不周密,思考事情不深入;只看表象不看實質,只看現狀不看趨勢,只看顯績不看隱憂;看不到主要矛盾在哪里,更看不到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二是行為方式“浮躁”。做事情靜不下心,耐不住寂寞,稍不如意就輕易放棄,付出一點努力就想得到回報;抓工作頭腦發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促發展急于求成,甚至熱衷于搞“政績工程”。三是工作方式“浮漂”。調研蜻蜓點水,工作粗枝大葉;唱功好、做功差,不講實際效果。四是工作作風“浮滑”。工作責任心不強,或是推諉扯皮、敷衍塞責,或是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手抓一把泥,腳踩西瓜皮,能和稀泥和稀泥,滑到哪里算哪里”。五是總結工作“浮夸”。做一說十,虛報浮夸,對問題遮遮掩掩、避重就輕或避而不談。“五浮”的表現形式雖然多樣,但基本可以歸結為不真抓、不實干。
“五浮”問題雖是發生在部分干部身上的現象,但為害不淺,是干部作風的腐蝕劑、干事創業的絆腳石。如果任其發展,不利于隊伍建設,不利于事業發展。深究“五浮”問題產生的原因,固然有腐朽思想侵蝕、生活環境影響、制度不夠完善等客觀因素,但主要應歸結于黨性不純、宗旨意識淡薄、責任心不強、政績觀不正確等主觀因素,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作祟。因此,解決“五浮”問題,既需要完善干部考核評價等相關制度,也需要通過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引導干部在改造主觀世界上下更大功夫。
秉持求真求實的態度。以求真求實的態度探求真知、思考問題,努力做到看清本質、把握規律,思想深刻、工作務實。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向群眾問政、問需、問計,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
錘煉務實重干的作風。講究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遵循發展規律、尊重群眾意愿;講究實干,工作目標切實、工作措施扎實、工作作風務實,克服形式主義,杜絕浮躁心態,扎扎實實地辦好每一件事情;講究實效,少聽匯報、多察實情,少看數字、多看實效。
具備勇于負責的魄力。把責任牢記心中,把工作抓在手上,心無旁騖抓發展,盡心盡力干事業;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敢于較真碰硬、敢于觸及矛盾,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把各項工作做好。
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資料來源: 2010年11月15日《人民網》
基層聲音
離開講稿行不行
聽到有群眾對一些官員有這樣的批評:“檢查工作坐車轉,講起話來照稿念。”“照稿念”,指的是有些官員講話離不開稿子,即使開個小會,也要拿著講話稿,一字一句照著念;就連會議的主持者,也一板一眼地念“主持詞”。
這種現象人們常見。個中原委,因人而異,但從共性方面來說,大概主要是“怕”字作祟:或者怕惹麻煩,招風險,或者怕難度大,費氣力。
所謂惹麻煩,招風險,是由官場上一種特殊氣候所造成的。官場中是講究“保持一致”的,下級要與上級保持一致,領導班子內,副職也要和正職保持一致。保持一致,在政治上完全必要。問題在于有人把“一致”的范圍擴得太大,連講話口徑甚至語言風格也包羅進去了。誰講話如果表達了個人的思想,顯示獨有的個性,即使政治上并不出格,也有“信口開河”、“逞能”甚至“不與領導保持一致”之嫌。在這種境況下,為了和領導“保持一致”,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收斂個性,顯示共性,照著秘書寫的稿子念,自然就沒有風險和麻煩了。
所謂難度大,費氣力,是指脫開稿子,自出胸臆地講話,不是件容易事。你要在會上向人家傳遞什么信息,宣傳什么思想,表達什么意見,
希望贏得人家的信服、贊成,肚子里必須“有貨”,就是成竹在胸,把所要講的內容爛熟于心。這就必須事先認真學習,深入調查和思考,充分準備,打好腹稿。如此,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和政策水平,掌握相關的文化和專業知識,而且熟悉有關的實際情況,并針對聽眾的特點和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這當然沒有照稿念、當傳聲筒那樣來得輕松和簡單。
當然,我們也不能一概反對官員講話念稿子。在一些重要會議場合,像黨代會、人代會,照稿念顯得莊重、嚴謹、標準、規范,是應該的,但此外的一般性會議,官員作演講性發言,最好不要用稿子,尤其不要用秘書寫的稿子。
官員講話能不能離稿,這事看似不大,其實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的現狀,也指示著我們改革和前進的方向。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