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注
讓群眾信“法”而不信“訪”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教授在近日召開的“兩岸四地當地政府解決行政爭議機制研討會”上指出,如今人們解決糾紛是“信訪不信法”,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他提出,領導在重視信訪工作的同時減少批示、增加指導,將各類爭議逐步引導到解決的主渠道上來。確實,從目前來看,群眾不規范上訪出現了上升趨勢,一些群眾動輒找主要領導或者到人大反映情況,而他們所反映的問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通過正常法律渠道解決的。
這種舍正常法律渠道求解決,而寄希望于找領導、找人大行政干預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部分群眾法律意識差,遇到問題習慣性找政府,找人大,錯誤地認為上訪就能解決問題。
其次,作為群眾維權的重要渠道,信訪與司法都是當前的熱點,社會公眾把法院看作“討說法”的地方,對司法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等判決下來,總有一方敗訴,當事人不服判決,就通過上訪等非司法渠道來解決。
三是司法不公的現象及執行難問題也使一部分當事人對法院失去信心,有了糾紛不愿通過法院解決而是用其他方式甚至不合法的手段解決。有人認為,與其將糾紛拿到法院解決,耗時費力還不一定能實現訴訟目的,還不如用其他方式處理來得直接便利,這也讓信“法”不如信“訪”成為可能。
四是有的基層領導和工作人員作風粗暴,缺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能正確對待群眾反映的問題,迫使群眾不得不越級上訪。
這種信“訪”不信“法”的現象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將一些簡單的、很容易處理的問題復雜化,既擾亂了上級機關的工作秩序,也使上訪者耗費過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事情解決的進度。
對那些屬于司法機關處理的問題,人大信訪部門要引導來信來訪者向司法機關反映,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納入法制化軌道。同時,人大常委會要加大對司法部門的全面監督,做到司法公正,讓更多人相信法律,遵守法律,并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全社會形成知法、守法、學法、用法的良好氛圍,進而使群眾信“法”而不信“訪”。
——資料來源:2010年10月9日《人民代表網》
社會思考
一名人口普查員的敲門記憶
朋友老張是一名人口普查員。他已經參加了四次人口普查,每次參加人口普查,他都用專門的本子,詳細地記載下自己的工作經過。我有幸看過他的這本工作筆記,沒什么文采,基本上就是一本流水賬,我隨便摘取了幾段——
1982年5月18日。吃過晚飯,按照計劃,我上一個居委會的12號樓摸底。這是一幢三層的老居民樓。從樓下看,204室的燈是亮著的,我決定就從這家開始。一敲,門就開了,是個中年男人。一聽我是人口普查員,他熱情地邀請我進屋慢慢談。他的妻子聞聲從廚房走出來,給我倒了一杯涼開水。很快表格就填好了,他遞根煙給我,我擺擺手,我不抽煙的。他自己點著了一根,問我,另外幾家有沒有登記?我說還沒呢,你家是第一家。他搓搓手說,那我幫你去喊另外幾家吧,除了一樓的小王家這幾天沒人,其他的都在家呢。那敢情太好了!他領我先上三樓,咚咚咚敲門,大聲喊,王師傅,開開門,人口普查了。門很快打開了,一個滿臉皺紋的老頭見到我們,很熱情地邀請我們進屋。我正在老王家登記,只聽外面又傳來咚咚的敲門聲和中年男人的大嗓門:“小李,小趙,人口普查員來了,馬上到你們家來登記,你們先找好戶口本,在家等著。
那個晚上,只用了一個小時,我就將12號樓登記完了。回家的路上,看見月亮又亮又圓,非常開心。
1990年4月13日。另一個居委會的2號樓,已經去過3次,才登記了不到二分之一戶,決定晚上再去一次。這一次601室的燈終于是亮著的,我氣喘吁吁地爬上樓。平息一下,然后敲門,咚咚咚,門里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拖鞋聲,里邊有人問,誰?一個女的聲音。我說,我是人口普查員。里面女的大聲說,請你不要打擾我們,我們不買什么保險,也不要什么化妝品,更不要什么菜刀!我一聽,敢情把我當成推銷員了。我只好再次大聲告訴她,我是人口普查員,不是推銷員。也難怪,如今的推銷員真是比牛毛還多,推銷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不得不防啊。門終于慢慢地開了一條縫,女人看看我胳膊上戴的人口普查員臂章,又看看我手上的調查表,將我讓進了屋。很快,我就將他們家的信息填好了。問她對門有人嗎?她連連搖頭說不認識,不清楚。
2000年10月17日。我來到22幢樓904室,敲門。半天門沒開,聽見門上的貓眼被輕輕打開的聲音。里面傳來很威嚴的聲音,干什么的?我回答,人口普查員。里面又問,我怎么知道你是人口普查員,不是騙子?我指指胸口上掛的牌子。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從貓眼里看清楚。里面又問:現在騙子本事大得很,誰知道你的牌子會不會是假的?我一聽,也對,現在的騙子不但多,而且騙術越來越高明。里面又問:你真的不是騙子?這叫什么話,騙子能告訴你他是騙子嗎?
最后,他打開了房門,隔著防盜門對我說,你就這樣問吧?礃幼,他是不打算讓我進屋了。沒關系,已經遇到很多這樣的情況了,那就隔著防盜門一問一答吧。
回家的路上,風刮在臉上,像刀子一樣,硬硬的…… 那天,老張上我們家登記的時候,對我說,這是他今年作為人口普查員進入的第一戶人家。很多人家都是隔著門縫完成登記的。老張感慨地說,如今想敲開一戶人家的門,很難。我看著老張,心想,如果不是認識他,我會為一個陌生人開門,并邀請他進屋嗎?我不能確定。
——資料來源:2010年10月15日《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