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讓受傷的小鳥共享藍天
——婺城區殘聯工作十年回顧
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如同小鳥折斷了翅膀,即將失去飛翔的藍天。他們又是一個幸運的群體,得到了政府的關愛和資助,這就是婺城區的殘疾人,一個沐浴在和諧社會陽光下的特殊群體。
婺城區現轄22個鄉鎮街道,共有各類殘疾人3.9萬人,約占總人口的6.3%。近年來,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制訂出臺了一系列扶殘助殘政策,有效推動了我區殘疾人事業的快速發展。2005年,婺城區被中殘聯授予“全國社區殘疾人工作示范區”,并獲得了“浙江省縣級先進殘聯”和“金華市殘疾人工作優勝獎”;2006年被市殘聯評為“殘疾人工作綜合一等獎”;2007年被授予“浙江省縣級先進殘聯”和“金華市殘疾人工作綜合一等獎”,2008年被省政府殘工委評為縣(市、區)“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優秀單位”,2009年,被全國殘康辦授予第一批“全國白內障無障礙區”榮譽稱號,被金華市殘工委授予“殘疾人工作優秀單位”。
小康工程點亮希望
2008年,省政府29號文件下發后,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殘疾人共享小康工作,多次聽取殘聯的專題匯報,同時還建立了區實施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領導小組。殘聯、財政、民政等職能部門各盡其職,共同參與共享小康工程的全過程。同時,區殘聯迅速行動,出臺了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康復、托(安)養工程實施辦法及資金補助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使全區的殘疾人都能共享到和諧社會帶來的福音。
雅畈鎮雅畈一村的項仙球,患白內障多年,平時只能呆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2008年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現在老人都能看報紙了,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安地鎮酒店邊村的呂謗,今年才14歲,是一名先天性聾兒,從小生活在一個無聲世界里,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流,目前在啟明學校就讀,殘聯為他申請了助學補助,康復工程開始實施后又為他驗配了助聽器,現在的小呂謗,依然靦腆,但是臉上已經有了笑容;白龍橋鎮東俞村的王臨向,十幾年前遭遇車禍失去右腿,賠償的假肢用了將近十年早已不能再用,再裝假肢經濟上又不能負擔,一籌莫展時得知殘聯要免費為其安裝價值1萬多元的假肢,王臨向忍不住感慨道:親生兒子也沒有對我這么好啊!
17年前,竹馬鄉里梅村的劉卸明上山砍樹,突然倒下的樹枝壓斷了他的脊椎骨神經,造成下半身癱瘓,他從一個健壯的勞力變成了一個躺在床上需要人照顧的殘疾人,而當時,他們的女兒才六個月大。17年來,他的妻子含辛茹苦,既要照顧丈夫,又要拉扯年幼的孩子,生活不堪負重。婺城區政府一直關注他們的困難,最早將他納入低保戶。重度殘疾人托安養工程實施后,劉卸明又成了第一批享受托安養工程的殘疾人,除了低保金,他每年還可以領到3750元的居家安養費。生活的壓力緩解了,劉卸明從消沉變得開朗起來,他經常對前來看望他的殘聯工作人員說:“我躺了十多年,總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老是拖累家庭,現在終于感覺又回到了社會中。”
到2010年止,婺城區小康工程中納入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的有1505名,各級財政共補助資金523.3萬元,享受康復工程殘疾人2707名,各級財政補助資金350多萬,免費發放輪椅、盲杖、精神服藥人員救助卡1745人次,培訓社會助殘志愿者及社區殘疾人工作者1140余人次,創建114個有特色的社區(村)級殘疾人康復園地(站),建立無障礙示范村3個;納入重度殘疾人托安養工程殘疾人336名,各級財政共補助資金235萬元。一人就業全家幸福
10年來,婺城區殘聯認真貫徹國務院《殘疾人就業條例》和《浙江省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目前全區按比例分散就業殘疾人有700多名,在福利企業集中就業近500名,300多名殘疾人從事個體就業,200多名殘疾人從事種養業、加工業,建成殘疾人扶貧基地32個,直接安置殘疾人100余名,輻射帶動殘疾人家庭160余戶。同時,還扶持了500多名農村貧困殘疾人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之路。
湯溪鎮西祝村徐麗芳,是個清秀的姑娘,十多年前遭遇車禍前,她有一份輕松的工作,還有一個熱戀的男友,車禍后徐麗芳雙腿癱瘓,后半生必須在輪椅上度日,工作沒了,男友棄她而去,生活頓時失去了色彩,她也一度自暴自棄。區殘聯及時注意到了這個可憐的姑娘,不斷鼓勵他,并為她提供各種幫助,考慮她雙腿殘疾,殘聯特意推薦她學習來料加工,心靈手巧的徐麗芳很快就依靠來料加工擺脫了困境,重拾了信心。現在,徐麗芳可以通過手工賺錢補貼家用,又找到了一個關心體貼她的好丈夫,有了一個聰明乖巧的兒子,小日子越過越和美。
在普通人看來,殘疾人連自己的飲食起居都需要別人照顧,更不要說在社會上正兒八經地干一份工作了,而對殘疾人來說,身體的缺陷固然使人痛苦,與社會隔絕的感覺卻更讓人壓抑。雅畈鎮新畈村的陳秀麗多年前因為車禍被迫截去了左腿,失去左腿的她一度失業在家,殘聯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根據小康工程為她免費安裝了假肢,同時又積極聯系廠家,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重新回到工廠上班的陳秀麗每天都笑呵呵的,她說:殘聯給我找了工作,我很滿意,現在政策好了日子也越過越舒心,我要好好工作,以后還要給家里蓋新樓呢。
殘疾人就業的穩步推進還得益于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殘疾人素質的提升。區殘聯積極開展殘疾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子女教育補助,10年來為2000多名中小學及大中專殘疾學生和貧困殘疾人子女發放助學補助100余萬元,確保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家庭子女不因貧困而輟學。據統計,全區共有98名殘疾人考上大專院校,近2000名殘疾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5000余人次殘疾人接受職業教育培訓。
安居溫暖貧困家庭
婺城區貧困殘疾人安居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啟動,區委、區政府將其列入全區十件惠民實事。區殘聯采取殘聯補、親朋好友助、殘疾人自己籌的方式開展安居工程,共為農村貧困殘疾人改造危房315戶,其中新建230戶,受益人口1065人,投入改造資金2800萬元,其中殘聯補助236萬元,總改造面積27641.2平方米,入住率100℅。同時,對一戶多殘且喪失勞動能力,單身精神殘疾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狀況,區殘聯采用殘障公寓形式進行集體安置,補助資金60萬元,完成村級殘障公寓9家,近100名殘疾人住上了集居住、康復、娛樂、就業于一體的公寓房。
湯溪鎮胡碓村精神殘疾人徐明雁,2005年以前,一家三口擠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子破舊不堪,四面漏風,18歲讀高中的女兒只能擠在他們床邊打地鋪,住上新房是他們一輩子不敢奢望的夢想。區殘聯得知這一情況后,會同鎮政府、村委會多次到現場察看,發現她家的旁邊有一幢80平方米的舊房子,而且戶主已有新造的房屋,區殘聯、鎮政府、村委會就多方努力,多次協調,做該戶主的思想工作,最后,區殘聯出資5000元低價購買了這幢房屋,經過整修,房子變得寬敞明亮。搬家那天,夫妻倆在新房門口合影時都喜笑顏開,她丈夫激動地說:“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幫我重建了家園”。
洋埠鎮三益里村57歲的聽力殘疾人洪樹華是個單身漢,平常生活要靠嫁到本村的妹妹照顧,危房整修工程非常艱巨,本人根本無錢修繕。村書記、主任一直都非常重視其住房改造問題,但苦于無處著手,納入“安居工程”后,殘聯會同村兩委和他的妹妹多次商討維修辦法,并提出維修方案,確定由他妹妹出資,由鄉政府、村委會解決勞力,區殘聯傾斜補助金額。經過各方面的努力,洪樹華的新房整改終于完成,村委會解決了住房改造難題,洪樹華住上了新房,搬家時,他笑著打著手語說:謝謝,謝謝。
10年來,區殘聯還積極貫徹落實省政府有關政策規定,逐步建立健全殘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機制,使殘疾人基本生活有了更好保障。據統計,殘疾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271名,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殘疾人461名,全部由政府統一出資。2010年,又推行重度殘疾人社會養老保險補助,完成重度殘疾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689人。殘疾人在教育、就業、康復、居住、保險、交通、通信、文化、水電等方面費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減免或優惠。
自強不息展現風貌
在羅埠鎮山下陳村,有一個“宗均藝博園”,園內展示著許許多多的根雕作品,它的主人就是殘疾人鄭宗均。鄭宗均因為患上神經炎導致四肢萎縮,生活起居都要靠人照顧,然而殘疾阻擋不了他追求藝術的腳步,10多年來,他用胸口頂著刻刀,刻出了屬于自己的藝術殿堂,1994年,鄭宗均在杭州舉辦了個人根雕作品展,1995年完成了我國最大的根雕作品——巨型根雕觀音;2003年,他的根雕作品《茶花仙子》榮獲全國第三屆國際茶花節根雕藝術展特等獎。2010年,區殘聯授予鄭宗均“婺城區殘疾人自強模范”榮譽稱號。
和鄭宗均一樣,許多殘疾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他們自強不息,充分展示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的精神風貌,不斷為實現“平等、參與、共享”的目標而努力。10年來,我區殘疾人文化體育生活更加豐富,自強自立精神得到更好展示,區殘聯投入資金30余萬元,創辦10余家“殘疾人之家”,為殘疾人提供閱覽室、娛樂室、康復室等活動場所;開展文化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先后投入資金60余萬元,為殘疾人送去書籍、電視機、收音機等文化用品,豐富殘疾人文化生活;利用助殘日等節日舉辦殘疾人書畫、藝術作品展,并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殘疾人文藝匯演;2008年成功舉辦了婺城區第一屆“潤華杯”殘疾人運動會,2009年舉辦了“殘健快樂行”趣味運動會,積極選送運動員參加省、市殘運會及運動員集訓,為村(社區)康復站送去康復器材38套,為殘疾人康復健身創造良好條件;2010年召開婺城區殘疾人自強模范表彰大會并舉行自強模范先進事跡報告會,并成功組織了一場婺城區殘疾人扶持政策的知識競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