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早在記錄唐代軼聞的《葆老錄》一書中就有《婺州山中人歌》的記載,說唐時“婺州有僧人入山,見一人古貌褐巾,騎牛,手執鞭,光鑠日色,扣角而歌”。其歌曰:靜居青嶂里,高嘯紫云中,塵世連仙界,瓊田前路通。
宋時,金華城內曾有兩句頭的“狀元歌”流行;元明兩代,以民間傳說為依托的山歌在金華流行,有《白蛇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如《洪武皇帝坐南京》:
“正月里來正月正,洪武皇帝坐南京,前部先鋒胡大海,后部先鋒常遇春。”
胡大海、常遇春都是婺城百姓熟悉、敬仰的歷史人物。
到了清代,婺州流傳歌頌太平天國和侍王李世賢的不少山歌。
民國期間,竹馬等地唱的山歌以反映長工生活為多,其中有,《十弟歌》、《長工苦》、《長年歌》等;《長年歌》唱道:
“做個長工實在難,日頭上山就上山,一日吃儂三餐飯,一碗干菜配……”
這個時期“勞動歌”中的對歌,有開“苞蘿山”的《苞蘿歌》,車水時唱的《踏車歌》,放牛時唱的《牧童山歌》:
“對面山上哎,放牛妹———
問你對歌,會不會嘍———”
于是對面山上的放牛小囡就對唱起來:
“你要對歌哎就對歌,我有山歌十八籮,
南山對到北山過,唱得日頭落下坡。”
男女對歌,群山響應,歌聲響亮,充滿激情。
建國后的六七十年代,竹馬山歌唱得相當紅火,出了李桂香、王蘭芝、嚴良武、羅獻型等一批山歌演唱手。婺城區竹馬鄉西宅村的方耀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如今年屆80還能上臺唱山歌。他曾先后7次參加省民歌演唱會和文藝匯演,并多次獲一等獎,在20世紀60年代,他曾被特邀為來杭州參觀游覽的亞洲作家會議代表演唱山歌,深受贊譽。1993年,方耀生還被授予了“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