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十幾年前,樂隊演出在金華尚不多見,陳彪就以他的《八詠樓》、《古今通濟橋》等原創歌曲使金華市民們第一次接受了來自本土音樂的禮贊,也第一次聽到了“小人物”的傾訴。如今這個視音樂如生命的小伙子經過十幾年的闖蕩,轉身成了金華吉他輔導界的第一人,并熱心公益事業,幫助喜好音樂的老年人完成音樂夢想,為民工子弟捐贈鋼琴。
“當年我在金蘭水庫上班,特別迷戀彈吉他,可又沒有老師,唯一的交流、學藝的途徑就是去歌廳,每當聽到哪位歌手來金華,我就背著吉他踩著自行車從上班的水庫一直騎車到夜總會找他。”提起當初學藝時,陳彪告訴記者當年的確是一個單純的年代,歌手不是所謂的“歌星”,歌迷們也不是“追星族”,只是一群“小人物”在面對一個同樣是“小人物”的歌唱。對方都比較豪爽,會手把手地教他。而他則騎著自行車來回地跑,一直堅持著。回想起年少時的輕狂,陳彪笑言自己當時就是膽子大,臉皮厚,好學,他說:“如果沒有那段經歷,也沒有出外闖蕩的勇氣。”
如同《外面的世界》所唱的那樣,很多人圍在一臺錄音機前癡迷地傾聽著不知已被復制了多少遍的唱片的生活已經滿足不了陳彪,他不顧家庭的反對,只身前往深圳,投入了改革開放的熱潮之中。“當年經常在酒吧與零點樂隊和指南針樂隊在一起演出,現在家里還保留著和臧天朔等人的相片,朋友們看到了很驚訝問我照片里的是不是我。當年我們幾個人勾肩搭背坐在酒吧門前的臺階上,喝啤酒、吹瓶子,好不暢快。當時的他們也還是草根,沒有成為現在的大明星。”大家用自己淳樸的心靈感受著同樣淳樸的流行音樂,沒有包裝與媚俗,沒有偽善與作秀,情感和音樂交融在一起。
一曲《八詠樓》唱出故鄉情
“古老而斑駁的墻,仿佛訴說遠古的滄桑。古樸而又高大的你,默默聳立在婺江旁……”這首由陳彪及朋友創作、制作的《八詠樓》受到了廣大市民的喜愛,歌曲的MV曾在網絡上風靡一時。陳彪說,在路過八詠樓社區時,時常聽到有人在哼,有幾次街道社區辦活動,還有居民站在舞臺上深情地唱著這首歌。“我自己是金華人,自己的歌能在家鄉傳唱,特別有歸宿感,有的還是我爸媽一個年齡段的大爺大媽,感覺就像一家人,特別溫馨。這和學生在大學舞臺上唱是不一樣的。”
回到金華以后,陳彪有了一個很大的轉變,由原本的張揚漸漸變得平和,從事的工作也從樂隊演出逐漸轉向了教學輔導。有朋友說他可以稱得上是金華吉他輔導的第一人。陳彪告訴記者,97年金華市區只有一家“江南琴行”,到了現在估計有近30家了。“前幾天我發現火車站附近又開了一家新的,過幾天路過哪條路發現又冒出一家新的來,現在的琴行就像雨后春筍一般,滋長得厲害。”每年的寒暑假,是陳彪最忙的時期,每天他要給9個學生分別進行一對一的教學,兩個月下來學生多達三百人。目前僅浙師大課外培訓的學生就有兩、三百名,由于喜歡他的教學方式,有一些已經移民去了美洲、歐洲的學生,每到假期返鄉,還是找他繼續學吉他。
圓他人的音樂夢
創作、教學之余,陳彪還熱心于公益,時常與朋友們前往安地、石門農場等地免費“送音樂”,教村民們唱歌,期間,他結識了一位家住十二局的大爺,八十多歲了,寫了厚厚的一本曲譜,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寫的歌可以在民間傳唱。為了實現他的心愿,陳彪為他做了配樂,并鼓勵平時在婺江邊晨練的大叔大嬸們學唱老人的歌,還請來了風琴老師伴奏,為老人辦了一場演出。其中有一首《人人都說婺城美》在婺城可謂口耳相傳。
為了滿足更多熱愛音樂的朋友完成心愿錄制自己創作的歌曲,陳彪和朋友設立了一個音樂工作室——超音速音樂工作室,“雖然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會用軟件做音樂,在電腦的輔助下能快速完成一首曲子,但是電腦做的音色畢竟沒有器樂演奏出來的好,我們在給客戶配樂時采用的鋼琴、吉他都是專業樂器。”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記得,去年9月,婺城區民工子弟學校的孩子們在市區三麗琴行的支持下,第一次彈起鋼琴,上起了鋼琴課。這家琴行就是陳彪與幾位朋友合辦的,他們不僅為孩子們送去了硬件,還經常返校為孩子們授課。三麗琴行的經理龔高祥告訴記者,一次偶然,途經民工子弟學校,聽見孩子們的唱歌便進去轉了轉,他發現學校樂器并不多,唯一一臺鋼琴也是五音不全,看著孩子們天真爛漫的樣子,轉念想起自己兒時艱苦的求學環境,“童年本應是一段美好的時光,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條件不好,受到種種限制,不能發展自己的愛好,這種失落感我是明白的,我也是從農村里出來的孩子。”于是,龔高祥與陳彪在去年9月學校開學典禮時向學校贈送了一臺上萬元的森柏龍鋼琴,“雖然只是一臺鋼琴,但是我們愿為孩子們帶去更多的希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