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剛過,白龍橋鎮怡村的來料加工經紀人包美春就忙得不亦樂乎。“廠里正月十一開工的,幾乎每天都能接到訂單,現在已經有1000多萬元的單子了,員工們晚上還得加班。”
包美春告訴記者,這些天,她通過電話一一聯系還沒返回金華的老員工,希望他們能盡早回來。“他們已經答應,再過幾天,就會回來了。”包美春笑著說,這幾年的快速發展,這支穩定的員工隊伍功不可沒。
記者在廠里看到,員工們4人一組圍著一臺機器忙活,有人搖鉆,有人上機操作,大家分工合作,井井有條地加工著單爪鉆、網鉆等。其中一組的4個人都來自貴州安順,小羅是當中資格最老的員工,她跟著包美春做來料加工已經四、五年了。小羅說:“老板娘人很好,員工家里有啥事要請假,她都答應。而且在生活上很關心我們這些外地員工,周末小孩沒人帶,她幫我們帶,過年還給我們發年貨,今年工資又漲了。”據了解,小羅這組人干活已經非常熟練,效率高的時候,一個人一天可以做到100多元。
不過在四年前,員工的效率可沒有這么高。“那個時候還是人工做,一天13個小時,最多做到1.5萬顆。”小羅告訴記者,工作效率低,自然收入也低,能夠在這里堅持干了這么長時間,不僅因為老板娘人好,更主要的是,老板娘能干,很會動腦筋,在她這里即使淡季也不怕沒活干,另外3名老鄉還是她介紹過來的,大家做得很開心。
的確,包美春是個非常善于思考的人。在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機器加工單爪鉆的時候,她卻用上了模具和機器,而且是她和一位請來的師傅花了半年多時間研究出來的。包美春告訴記者,剛開始在義烏老板那里接到生意時,老是挨罵“加工速度這么慢”。她是天天都在思考“怎樣才能提高效率”,因為即使有了500萬元的訂單,也最多只能交200萬元的貨,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后來,想到了機器加工,不過打聽了很多地方,都沒有這種機器,所有的人都是在用手工做。于是,她想到了自己研發這條路,請來了一個外地師傅,每天都跟他討論“如何讓這些鉆進入模板”、“機器如何操作最有效”等問題,屢敗屢試,半年后她終于成功了。“后來我每次交貨都是又快又好,義烏老板還不敢相信。”包春美笑笑說。
七、八個月后,市場上陸續出現機器加工,不過,包春美并沒有因此失去訂單,反而是越來越多。“這個時候靠的就是誠信。”包美春告訴記者,很多老板在給原料的時候,一般都會稱過重量,經紀人交貨的時候再稱一次。而她不用,因為這么長時間做下來,她靠“誠信”做出了好的口碑,義烏老板就怕她不去拿原料。現在的包美春,已經不再局限于當初的義烏市場,溫州、廣州都有她的客戶,而且她也當起了一手經紀人,可以直接從廠方接生意。包美春的“誠信”不僅讓她有了好口碑,而且,她也不怕來料加工的淡季。“為了保持員工隊伍的穩定,淡季的時候沒有加工訂單,我就自己去進同樣的原料,加工好備在倉庫里,等有訂單的時候,跟老板說好換下貨,這樣,第二天就好交貨了,老板也非常高興,而且員工不會因為沒活干走人。”
采訪結束前,包美春還一定要讓記者代她感謝下婦聯,“這些年,要是沒有婦聯的大力支持,她也走不到今天。”包美春告訴記者,以前接來的訂單時間緊、任務重的時候,鎮婦聯想方設法幫她解決人手問題;區婦聯義烏聯絡處有訂單的時候,也總能先照顧她,她從婦聯那里得到了不少的幫助。現在,包美春一家人都走上了來料加工致富路,丈夫幫忙開車拿貨、送貨,兒子通過網上接單,拓展生意;女兒則到義烏做起外貿,幫著母親接業務。當然,包美春決定要更加努力,而且也非常有信心。她說:“生意好了,不僅可以自己致富,本村、周邊村跟著她一起干的村民也會有更多的收入,那些在她廠里打工的外地員工也能過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