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的房租收入又漲了!”昨日,白龍橋鎮王路蕩村的村民邵賽群開心地告訴記者,借著婺城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東風,他們全家也住進了四層半的樓房,一樓開了便利店,二樓、三樓出租給附近工廠上班的外來人員。現在,她在家經營小店、帶帶孩子,丈夫則在白龍橋洞溪村的一家企業工作,家庭收入每月能有五、六千元,日子是越過越好。
其實,像邵賽群這樣靠房屋出租做生意的村民還有很多,現在租住在王路蕩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大約占了全村總人口的50%左右,房租成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另一部分村民則在附近的企業實現了就業。村民徐紅照就在村子對面的萬里揚集團工作,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以前靠種田根本沒想到會有現在的好日子,公司就在家附近,每天中午還可以回家吃飯,日子越過越舒服。”徐紅照對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
據了解,2010年,婺城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70元,比上年增長13.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4%。“十一五”期間,我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2.9%。而且,非農增收成為我區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新亮點。五年來,農村居民從事房屋出租、農家樂、來料加工等家庭經營二三產業的收入從2005年底的1240元增加到2010年的2326元。2010年,我區農村居民來自家庭經營的二、三產業收入同比增加547元,增長30.7%,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重的24.6%。
區發改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十一五”期間,我區農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呈現政策推動為主、收入渠道拓寬、收入來源多元化等明顯特征,更為可喜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高出3.3個百分點。
“十一五”時期,我區農村居民在收入不斷增長的同時,消費觀念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在舍得花錢的同時,更注重了追求生活質量的改善。記者在不少村民家中發現,洗衣機、電冰箱、彩電等耐用消費品已經不缺,手機成了村民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據了解,2010年末,我區農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洗衣機、電冰箱和移動電話分別為42臺、93臺和175部,分別比2009年末增長21.2%和3%和11%%;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微波爐和家用電腦為9臺和31臺,分別比2009年末增長30%和27.8%。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9096元,同比增加3371元,增長58.9%,其中服務性支出人均3380元,增長62.3%。
“住房消費成為農村居民消費的重中之重,也是生活消費支出中增速最快的。”據介紹,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區農村居民居住空間和居住品質進一步得到改善,一部分農民從舊房搬入了新房,一部分富裕農民在城市購置房產。2010年我區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2825元,居住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22.5%,占生活消費支出的31.1%。而且,這幾年,婺城新城區和金西開發區的快速建設和發展,不少附近集鎮、村的農民在園區里買起了新建的商品房。去年,白龍橋鎮鄭崗山村的村民鄭女士就在新城區的奧林匹克花園里購買了一套120平方的商品房。“相信再過幾年,新城區就會出現濃厚的城市氛圍。”鄭女士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
“路平、水清、燈明、河暢、村美、景秀”的農村環境也為我區農民蒸蒸日上的生活錦上添花。白龍橋鎮葉店村,寬闊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標致的別墅鱗次櫛比,如茵的綠草普遍房前屋后……村民葉根松樂滋滋地說:“與以前一家人住著低矮、潮濕的平房相比,與以前臟、亂、差的農村環境相比,這幾年的變化真得是翻天覆地。
在新農村建設中,婺城區始終堅持把“讓廣大群眾得到實惠”作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激發農民積極主動參與,并傾力打造有婺城特色的新農村。至2010年底全區已完成514個村(居)的村莊整治,占全區行政村(居)的95.36%,實現總受益人口30多萬人,占全區農村人口的90%,基本實現整區整治目標。全區所有行政村(居)都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有村級衛生保潔員1000多名,建有農村垃圾中轉站11個。與此同時,婺城區通過產業扶貧、結對扶貧、金融扶貧、下山移民“四輪驅動”方式,加快了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