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聲音
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進退留轉
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干部學院2011年春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指出,今年是省市縣鄉四級黨委換屆之年,各級領導干部要按照胡錦濤總書記要求,以黨和人民事業為重,加強黨性修養,正確對待個人進退留轉,做到“進”者奮發有為,“退”者心情愉快,“留”者意志不衰,“轉”者迎接挑戰。
干部進退留轉,“進”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任何一次換屆中,能被提拔的干部總是少數,這是由我們下大上小的干部層級結構所決定的。因此,領導干部對工作要有進取心,對升遷要有平常心。在換屆時要將選優配強領導班子放在第一位,將自己能不能進班子放在第二位。領導干部在換屆中要坦然接受黨組織和干部群眾的選擇,而不能過分計較個人的職務遷升,不能過分強調自己的資歷和貢獻,不能過分褒貶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防止心理失衡,防止言行失度,防止黨性失規。尤其是不能碰跑官要官、拉票賄選的高壓線。最近有位省會城市的市長,在省人代會期間因未被列為副省長候選人而產生不滿情緒,指使他人向多位代表發短信干擾選舉,結果被舉報查處,省委已免去他的市長職務。他的失衡、失度、失規,既破壞了選舉的風清氣正,也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領導干部在換屆中,進,要更加感謝黨和人民的信任,更加謙虛地努力學習,更加負責地對待責任,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沒進,也要心態自如,服從組織的安排,不失工作的動力,保持學習的上進心,堅守清正廉潔的底線。
干部的“退”,是黨的事業薪火相傳的需要。每到換屆總有一批干部要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這是自然規律,也是黨和國家的制度規定。有少數同志有兩種擔心,一是擔心自己欠的人情未了,急于安排“跟隨者”;二是擔心退下來后講話沒人聽,急于安排“辦事人”。這兩種擔心都很容易誘發用人失規。領導干部在退下來之前匆匆忙忙“論功行賞”用人,難免會有偏聽偏信之誤,難免會有親親疏疏之嫌,難免會有被表象迷惑、上當受騙之險。其實,一個領導干部的退,是退出了崗位,退出了權力,退出了職責,退出了繁忙,要退得心寧、退得無愧、退得健康、退得氣和。但在另一方面,領導干部退崗只是政治生命中的轉乘站。黨員干部退崗退的是職務而不是黨籍,共產黨員的政治覺悟不能退,共產黨員的精神追求不能退,共產黨員的模范作用不能退,共產黨員清正廉潔的形象不能退。
干部的“留”,是保持領導班子穩定和工作連續性的需要。換屆不是換班,多數干部還要留任。從以往看,留任的同志絕大多數不計較、不攀比,與新進班子同志團結一心,共同開創工作新局面。但也有少數人片面地與提拔了的同志比,看不到人家的長處,心里不服氣;有的擺資格、鬧別扭,影響班子團結。干部隊伍客觀上是個金字塔結構,越往上職數越少,“天花板”現象是難以避免的。現在干部隊伍中符合進班子條件的優秀人才很多,能進入領導班子并在換屆中繼續留任就很不容易,而且干部留任都要經過民主測評關和組織考察關。能留任既是事業的需要,也是組織和群眾的信任。所以,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留任,留要知足,留要自省,留要加油,留要奮進。
干部的“轉”,主要指平職交流,這是優化干部資源配置、培養鍛煉干部的需要。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組織全面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按照這次換屆的政策,換屆中將有不少干部會平職交流到新的崗位。對轉崗交流,許多同志不挑不揀,有些同志還主動要求到困難多、條件差的艱苦地區工作鍛煉,表現了很高的覺悟。但也有些同志只愿意交流到條件好的地方、待遇高的部門、權力大的崗位,不愿意去條件較艱苦、情況較復雜、困難較多的地方或單位,不愿從熱門單位轉到所謂的冷偏單位。這些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實踐證明,越是條件差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越是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長才干,只要沉下心來干事,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干出一番事業。
——資料來源:2011年4月18日《求是》
熱點關注
鄉鎮干部的積極性從哪里來
筆者在縣里掛職學習過程中,真正體會到,鄉鎮干部工作很艱辛,權有限、事難干、任務重,卻又往往任職時間長,提拔的機會少。 鄉鎮干部身處工作最基層,位不高,責任大。他們的作用發揮好了,上級精神才能很好地貫徹落實,各項工作才能有效推進。他們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各方面工作的落實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鄉鎮一級的管理是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充分調動鄉鎮干部的積極性,做好基層基礎工作。
政治上要多關注。鄉鎮一級交流的范圍和渠道很窄,又由于具體事務較多,學習進修的時間和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在選拔考核使用鄉鎮干部時,對其年齡、學歷等方面的限制應當放寬一些,更側重于對其思想品德、實際能力以及工作業績進行考核。拓寬交流選用渠道,為鄉鎮干部脫穎而出提供途徑和平臺。近幾年,自治區和一些市黨政機關通過公選、公招等形式,選拔了大批優秀的鄉鎮基層干部直接進入區、市黨政機關任職,極大地調動了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這種做法值得我們進一步推廣。
工作上要多支持。放權于鄉鎮,增強鄉鎮處理公共管理事務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對于那些政策有明確規定的工作,應該鼓勵鄉鎮干部按照規定大膽決策,依法開展。鄉鎮基層社會管理事務件件都很具體,必須視當地實際情況、民風民俗等,靈活處理。財力上支持。激勵鄉鎮干部。
干事創業,必須要使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增加對鄉鎮一般性的轉移支付,給予資金上保障。人力上支持。越到基層,具體事務越多,人員得不到保證,許多鄉鎮干部就會“指導”的多,做的少,變得越來越遠離群眾,遠離一線。因此,政策上應該多向鄉鎮等基層單位傾斜,特別是那些地域較廣、規模較大、人口較多、村屯較散的鄉鎮,更要在具體人員配備上給予充分的保障。
生活上多關心。提高福利待遇,在基本工資由國家確定和負擔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基層干部績效津貼、補貼激勵的新路子,保證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鄉鎮干部,也能享受到相對等的待遇和報酬,激發他們扎根基層的工作熱情。解決后顧之憂,幫助他們及時解決一些生活困難,成為鄉鎮干部的堅強后盾。改善工作環境。修繕鄉鎮辦公場所,增加辦公設備,改善辦公條件,讓鄉鎮辦公場所像個辦公的地方。
情感上要多關懷。鄉鎮基層害怕上級來檢查指示,“嘩”地來了,“忽”地走了,卻盼望上級領導和上級機關干部多下基層,與鄉鎮干部一起工作調查研究,既能夠掌握實際情況,也可以與鄉鎮干部溝通交流,了解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傾聽基層干部群眾的呼聲和建議,分析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以一種與基層干部一起共奮進的心態下鄉鎮,在情感上多關懷,感同身受,務實幫助,鄉鎮基層干部才會心情舒暢,斗志昂揚,有信心,有干勁,有業績,有成就感。
——資料來源:2011年4月18日《廣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