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編織孩子們的未來
——記城中街道楊思嶺社區家校接力站
“愛心是風,卷起濃密的云;愛心是云,化作及時的雨;愛心是雨,滋潤干旱的樹;愛心是樹,撐起一片綠蔭。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我們便擁有了一切……”昨日,浙江師范大學志愿者總隊負責“愛心家教”活動的負責人張舒心告訴記者,“2009年,我們愛心家教四點半學校正式進入城中街道楊思嶺社區,兩年里,我們始終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提高孩子們的學習激情,這讓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成長成熟。”
在楊思嶺社區,“愛心家教”模式主要是一對一的家教模式,每周一、三、五下午四點半到六點,浙師大愛心家教的志愿者們就會與社區的孩子們進行一對一教學,使孩子們真正擁有穩定學習的環境,使愛心家教更加貼心、更加優質、更讓家長們滿意。“每當看到孩子們天真、純樸的笑臉,我們就會覺得十分快樂,我們應該用我們的責任與愛心為孩子們真誠地服務。”愛心家教的志愿者們這樣告訴記者。
“我們通過整合資源,發揮社區五老和學生志愿者的隊伍優勢,為放學后無人看管的青少年提供免費的托管服務,并進行一對一專人輔導,受到了社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楊思嶺社區負責志愿者工作的干部告訴記者,“現在,我們社區的家校接力站隊伍越來越龐大,從最初的幾人到現在的20余人,為了保證輔導質量,我們還專門與浙師大志愿者總隊約定,為孩子們進行一對一輔導,對孩子們的學業有了很好的幫助。”
為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增長他們的見識,提高孩子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與興趣。浙師大的學生志愿者在課堂上還專門開設了“科普儀器進課堂”的教程。將校科技館中的部分科技展品帶到愛心家教課堂中,通過對實驗儀器的展示,小學生的互動嘗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講解,將科學知識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帶給小學生,給他們一種新的體驗,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方法,讓他們在玩的同時學到課堂上無法接觸的知識,使他們從小燃起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和渴望。
“在家里,有些功課爸爸媽媽也不懂,這里有小老師教。而且還和同學們一起寫作業,寫完作業還可以一起玩,可開心了!”正在育才小學上三年級的馮蕾靜這樣告訴記者。“哥哥姐姐常常會表揚我,我題目做對了,課文會背了,還有我會用豎笛吹曲子了,他們就會夸我聰明,嘿嘿,我聽了好高興啊。我們馬上就要考試了,我一定會考出好成績的。”還有小朋友這樣說。
愛心家教活動也得到了許多家長的一致好評。一些孩子的家長這樣告訴記者,“浙江師范大學的學生真的很熱情,很熱心,愛心家教活動很好,因為我們工作很忙,每次都托鄰居去接孩子,時間一長,總覺得不好意思,可是我們又不放心孩子一個人回家,愛心家教的志愿者既幫我照顧孩子,又教孩子知識,我們連家教都不用請了,真的很感謝他們!”
“小小的我,微不足道的塵土一顆;小小的我,平平常常的樂土一缽;陽光和水給了我美好的生活;我生來就是為了栽下花一朵。”愛心家教的每一位志愿者,就像是這微塵一樣渺小,不同的面孔,卻有著同樣的心情,因為有愛,他們相聚在一起,用他們的愛發出太陽般的光和熱。
當談起今后的打算時,愛心家教的志愿者們這樣告訴記者:“愛心家教活動使我們自己有了一次學習的機會,學習怎樣傳授知識,學習怎樣傳送愛心,學習怎樣展示自我的人生價值。我們會一如既往地做好這項活動。”
短評:
人人爭做志愿者創造幸福新生活
“志愿者”,一個響亮的名字。這個名字,代表著熱情與奉獻,充滿著自豪與驕傲。多年來,他們始終沖刺在人民群眾需要的第一線,馳騁于社會文明進步的浪潮中,以共同的信念,不同的方式,改變著社會,改變著自己,也傳遞著志愿服務的意義和快樂!
人人爭當志愿者,讓做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讓我們用自己的熱情和技能去服務社會、幫助他人,讓志愿精神滲透到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讓志愿服務成為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全社會要尊重支持志愿者,讓志愿服務成為一種社會風尚。希望社會各界為志愿者創造必要的條件,為志愿者提供更多平臺和舞臺,讓更多的人們享受奉獻帶來的快樂。
全社會的志愿服務組織、廣大志愿者聯合起來共同奮斗。團結就是力量,希望全市志愿服務組織、廣大志愿者加強交流和合作,共享志愿服務的成果,在融合中共同進步,不斷推動志愿服務事業實現新的發展。
志愿服務是一項陽光下的光榮事業,在燃燒自己的同時給社會帶去希望、溫暖和光明。廣大志愿者在志愿服務的實踐中升華了思想、實現了價值。有一種精神叫奉獻,有一種責任叫志愿,有一種感受叫幸福。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務行列,讓我們接過志愿旗幟,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人人爭做志愿者,創造幸福新生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