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時評
如何拯救食品行業的良心
最近,瘦肉精、染色饅頭、黑豆芽、牛肉膏等事件,加深了本已十分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從總理到百姓,無不痛斥食品行業那些肇事者道德淪喪、良心泯滅。雖然嚴厲打擊的風暴再一次席卷食品行業,然而,面對肇事者良心已千瘡百孔、人們須臾無法舍棄的食品行業,僅有嚴厲打擊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更長遠的措施來修復食品行業的良心,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重建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所謂良心,說到底是一種對道德責任的內心體認,要靠長期的行為規范來養成。食品行業一些人之所以失掉了良心,就是因為食品行業長期缺乏良性的運行規范。我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治理,重點也應放在為食品行業建立長效、良性的運行規范上。
修復食品行業的良心,首先要對心存僥幸者設下“帶電的高壓線”,將嚴厲的監管落實到位。長期以來,我們缺乏足夠嚴厲的食品安全法規,食品監管也習慣于事后查處,運動式執法,日常監管、過程監管漏洞百出,更有甚者出于部門利益“養魚執法”,與違法者坑瀣一氣。打鐵先要自身硬。監管部門必須加強反思,改進工作,不僅要制定有力的食品安全法規,更要努力將重典落實到位。如果每一個違法者都付出應有代價,試圖效仿者自當有所收斂。
修復食品行業的良心,還需為食品行業建立良性的市場運行環境?陀^地講,許多食品行業都并非暴利行業,激烈乃至惡性的競爭、沉重的稅費及各種成本負擔,往往使一些從業人員為蠅頭小利鋌而走險。良心要靠“養”。有關部門應著力為食品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減負,統籌建立食品行業科學發展規劃,規范市場競爭秩序,遏制一哄而上、血拼價格等惡性競爭行為,讓食品行業的大環境保持良性運行,從業人員才會因擁有體面而樂于維護自己的道德尊嚴。
修復食品行業的良心,還要讓守法模范享有行業內人人羨慕的光榮。良心就是有所敬畏,不但要知所畏懼,還要知所崇敬。要重點扶持那些長期堅守食品安全底線,用心制造放心食品的企業經營人員。不僅要讓他們享受精神和政治榮譽,還要從解決企業發展困難的角度大力扶持他們的成長,讓優質品牌、守法者引領和主導食品市場發展。這樣,食品行業才能在追隨模范中樹立真正的良心規范,老百姓才能找到“我們究竟該吃什么”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資料來源:2011年第5期《半月談內部版》
社會論壇
我們怎樣才能“高尚”
日前,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再展輝煌”。中華文化通過全球300多個孔子學院等形式是應該“走出去”,造福全人類。聽了總理的提法之后,我也覺得中華傳統文化在福澤外國人的同時,還應該在中國本土得到弘揚,讓中華文化反哺國人、強壯民族。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人從自我做起,影響他人,改變社會,使大家處于和諧的社會、文明的社會之中。人人都彬彬有禮,是文明社會的基本特征。有的人認為,這樣的一種文明社會,似乎應該到韓國、日本去找,見面首先是一個90度的鞠躬。其實,從和服、茶道再到禮儀,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在英國半個多月,讓我真正體會到了英國人的紳士風度。
一是微笑和感謝。盡管他們不一定看得起第三世界國家的人,但只要你和他(她)對上眼,他(她)就會給你一個微笑。只要你給他提供了方便,他就一定會不停地說“謝謝”。而實際上可能是你把人行道給占了。在國內,這種微笑多了,有人可能還會懷疑:這個人是不是有毛?
二是交通文明。有一次,我無意中看到大巴司機給對面車道上的大巴司機揮手,開始我還認為司機遇到熟人了,后來發現他與個個大巴司機都揮手,原來是相互之間的問候。如果大巴車要超前面的車,而前面的車讓出道予以配合,司機也會沖著后視鏡揮手致謝。在國內,我看到更多的是“擠”。
三是電梯沒有關門按鍵。中國人都是急脾氣,在英國,我們一進電梯就找關門鍵,恨不得立刻關門就走,可是找不到,只有耐心地等待電梯自動關門,很不習慣。后來,慢慢也就習慣了。在國內,我就看到有人一進電梯就火急火燎地按鍵關門,難免會影響電梯的壽命。
四是英國賓館的廁所居然沒有地漏。問熟人得知:有了地漏,會不注意用水,把水灑得到處都是。后來發現,廁所里沒有地漏也可以。我發現,我現在住的新大都飯店的廁所里也沒有地漏。
如果說“新中國成立讓中國人站立起來”,“改革開放讓中國人富裕起來”,現在要加上一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中國人高尚起來”。
有的歷史學家說:拯救當今世界,一要靠美國的高科技,二要靠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種說法也許有些夸張,但也不無道理。
——資料來源:2011年3月19日《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