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先治心 做人先感恩
——記中醫學界的奇葩陳炳旗
在寫陳炳旗的長篇紀實文學《醫壇怪杰》里,頁首語上寫著這樣一段話:“當你的人生遭遇創傷,當你的生活變得灰暗,當你的生命陷入絕境,朋友喲,你是哀怨、哭泣,就此沉淪,還是起而挑戰命運?”這句話活生生地擺在陳炳旗的面前,他選擇了后者。
只聽陳炳旗說話,人們很難想象他曾是一位被上海、北京、南京等各大權威醫院判定只有2~7年生命的運動神經元進行性脊肌萎縮疾病患者,即中醫所稱的“痿癖”,十萬分之四的患病率,是遠甚于癌癥的世界絕癥。1992年,44歲的他坐在回家的火車上,從震驚、不信、無奈、絕望,再到回憶、思索、決心,陳炳旗最終決定“破罐子破摔,拿自己當實驗小白鼠治治看,治得好造福人類,治不好也能避免別人走岔路”。
回到位于白龍橋鎮高橋村的家后,陳炳旗抱著獻身的想法,用以毒攻毒的治法,嘗試各種藥物。為加強血液循環,自己又摸索出了倒立功、盤腿功和跪功,每天鍛煉七、八個小時,只憑著一股意念在支撐。為了不讓家人擔心,這些復健都是陳炳旗自己一個人偷偷進行的,就連從小一起長大的好友倪洪生都是在三年后陳炳旗病情好轉了才得知。如今,20年過去了,陳炳旗掙扎搏擊,終于浮出了死亡之海,他一見記者就自豪地說:“剛檢查過,我已經從二級殘疾人降為三級了。”
這場大病也讓陳炳旗重新開始審視人生,“人有吃有穿就夠了,我是農民的兒子,是祖國、是黨的兒子,在我生病的時候那么多人幫助我,現在我有能力了,我要報答他們。”陳炳旗在中醫界成績卓然,被香港國際中醫藥學術研討會評為“國際名醫”,病人們紛紛慕名而來,但是陳炳旗為了金華家鄉的病人方便看病,特意在白龍橋鎮成立了金華成德中醫專科門診部,每半個月就一定要回來親自坐診兩天。
老友倪洪生笑著說道,陳炳旗打電話給他最常叫他做的就是去“送錢”。陳炳旗腿腳不舒服就看電視,只要電視上報道了困難戶,他人不在金華就打電話給倪洪生,叫他幫自己送錢過去。3年前,長山鄉有位單身老漢的稻谷被人偷了,一年的生計都成了問題,陳炳旗得知后,馬上送去1000元;在報紙上看到一位吳姓的婦女因為生乳腺癌沒錢治病,竟然要賣孩子,陳炳旗馬上給她開了“綠燈”,為她看病減免醫藥費;大隊4個自然村,從去年開始,只要有考上本科的孩子,就每人發1000元獎勵;從四、五年前,陳炳旗就每年給村上60歲以上的老人發年貨,80歲以上的老人還加發紅包;每學期都給安徽、麗水、金華結對的孩子寄學費和零用錢。
“世界上最動聽的話就是病人們的一句‘不痛了,不用吃藥也行’。”陳炳旗說,大多數人都“談癌色變”,在心理上就輸了,做醫生治病要先治心,調整病人的心態,只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和執著的信念,沒有什么病是治不了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