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大事”先從“小事”管起
因該享受到的優惠政策沒有享受到,江蘇興化一市民到市政府“反映問題”,門衛見“事情不大”,說“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拒絕其進入,引發爭論。
“政府只管大事,不管小事”?說者似乎理直氣壯,聽了卻刺痛人心。對老百姓而言,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入學難,乃至如廁難、洗澡難、出行難、維權難,哪一件不是影響工作、生產和生活的“大事”?
君不見,前幾年“甲流”到來之前,有關部門就及時印發各種形式的宣傳材料,幫助市民了解“甲流”常識,增強預防傳染病能力;為提醒駕駛員安全行車,西寧市一些主要路段設置了“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電子顯示屏;冰雪天氣,擺上“注意慢行,小心滑倒”的提示牌……為幫助居民控制每日的食鹽油量,北京市政府在全市發放500多萬把限量小鹽勺和限量油壺。一份防病宣傳單、一句提醒語、一把小鹽勺,費不了多大事,也算不上驚天動地,但就是這樣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小事”,政府把它當作以人為本的大事來抓,溫暖了百姓的心。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和諧社會建設,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為群眾多辦好事、實事。這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不能小視,更不可置若罔聞、漠不關心,而應竭盡全力去辦。
管“大事”先從“小事”管起。如果連老百姓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小事”都辦不好,怎能做好“大事”?“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及時解決小問題,可以避免大問題。對黨員干部而言,把自己看低一些,群眾就會把你看高;把自己看小一些,群眾就會把你看大。要主動接近群眾,與群眾“零距離”,自覺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在滿腔熱情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中樹好形象、贏得民心。
——資料來源:2011年5月19日《青海日報》
全球調查
民眾對本國發展方向的滿意度
在反映一國凝聚力的民眾滿意度上,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2005年不足半數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滿意“國家的當前情況”。這一比例大致相當于同期英國、印度的民眾滿意度,雖高于法、德、俄、意等國的民眾滿意度(均不超30%),但顯著低于中國的民眾滿意度(超過72%)。調查還顯示,2002-2008年間,美國民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滿意程度呈下降趨勢,從41%一路降到23%,2009年民眾滿意度雖有所提高(36%),但2010年又出現了下跌的趨勢(30%)。美國民眾對國家發展方向的滿意度不僅遠遠低于中國(2006年以來一直在80%以上,2009年和2010年都達到87%)、印度(2007年以來也在40%以上,2009年達到53%)等新興經濟體,而且即使在發達國家中也是偏低的。
——資料來源:2011年5月下《人民論壇》
基層聲音
讓官德考察成為有效的過濾器
干部考察是決定干部能否提拔重用的重要關口,落實選拔干部的德才兼備原則,就必須要把考察官德落到實處。從源頭上控制“失德”官員進入領導層。
無庸諱言,當前官員道德滑坡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失德”在少數干部身上尤為明顯。有的濫用權力、以權謀私,有的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有的貪圖享樂、玩物喪志,有的官氣熏天、橫行霸道,有的信念喪失、求神拜佛,有的趣味低級、包養情婦情夫……從某種意義上講,官德不正問題,已經成為吏治腐敗的一個重要特征。干部考察是決定干部能否提拔重用的重要關口,落實選拔干部的德才兼備原則,就必須要把考察官德落到實處。從源頭上控制“失德”官員進入領導層,才能有效阻擋他們對干部隊伍的整體形象、干群關系甚至黨的事業帶來負面影響和致命損害。官德不彰,民風難淳,從古至今,概莫如此。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官員選拔任用就要嚴守“德”這條紅線。
由于官德衡量存在具體量化的困難,考察官德也往往不易操作,少數地方在選拔干部時存在重才輕德的現象,在考察時對干部品德考察了解也只是走走形式,只談政績,不講品德表現,致使一些“失德”官員堂而皇之進入干部隊伍,留下了隱患。因此,要積極研究探索和應用科學有效考察官德的方法,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要多聽基層服務對象代表等普通群眾的意見,盡量避免在干部中考察干部、在官員中了解官員現象。更要多用經常性的民意測驗,及時跟蹤掌握官員平時的道德品質表現,既防止考察期間出現假象影響考察結論的公正,又可加強對官員的經常性監督。通過積極探索途徑、制度革新、考核具體化,讓官德考察成為真正有效的過濾器,不走過場。
——資料來源:2011年5月25日《南方日報》
反腐倡廉
比腐敗更危險的是什么
許多國家都在為腐敗而頭痛,是因為“腐敗”與“危險”之間可以劃等號。不少國家出現動蕩,甚至引發戰亂和分裂,原因不管有多少條,腐敗總是其中一條。“當前最大的危險是腐敗”這一命題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腐敗是危險的。有沒有比腐敗更危險的呢?有,那就是不把腐敗當腐敗。不是嗎?中國有多少搞腐敗的人不承認那是腐敗,即使是在入獄之后,還是信誓旦旦,振振有詞。明明是黑色收入,他說是“灰色收入”;明明是反規則,他說那是“潛規則”。都已經腐爛透了,他還認為那是“臭豆腐”,聞聞很臭,吃吃很香。在十手所指之下,有些人把經濟腐敗當腐敗了,卻不把政治腐敗當腐敗。“不把腐敗當腐敗”不僅不利于遏制腐敗,而且還會助長腐敗的蔓延,導致“前‘腐’后繼”。
“不把腐敗當腐敗”是更危險的,那么,還有沒有比“ 不把腐敗當腐敗”還要危險的呢?應該承認也是有的。那就是:有防腐劑不用,防腐劑就在手頭也不肯用。
“不把腐敗當腐敗”,說的是已經腐敗了的官員。相比之下,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腐敗的為什么會變成腐敗的。“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不是善,人之初也未必就是惡。任何搞腐敗的人原本都不是搞腐敗的,甚至還有原本是反腐英雄的。因此,我們在講“嚴懲”的同時,也應當為之惋惜;在“決不心慈手軟”的同時,也不能“心滿意足”。腐敗分子占人口的比例,占官員的比例,通常是個常數。比例高于“通常”了,就要從“頂層設計”上找原因,就要問一下防腐劑的使用情況了。
連不識字的老媽媽都知道,在黃梅天到來之前最好能夠把衣被拿到陽光下曬曬。為什么?唯一的目的是防腐。各國的歷史經驗,當然也包括我國的成功經驗表明:腐敗最怕陽光。
陽光是照不進暗室的。要防腐,要陽光,對官員來講,就是把收入、財產公開。官員、公務員在任何國家都是熠熠生輝的崗位。百姓可以不贊成官方的主張,但是,最終還得聽官員的裁決。只要你在位,就要聽你的。正因為你頭上有光環,所以你應當接受比別人更嚴格的監督。正因為“權”很容易轉為“錢”,所以群眾更應當監督你手中的錢。官員公開收入是舉世公認的最有效的防腐劑。官員公開收入不僅會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也會提升官員個人的威望。現在流行的財產申報制,比不申報要好。可是,只向上申報,不向下公開,是“半導體”,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是陽光,是餐桌上的燭光。燭光不及陽光的億萬分之一。想想看,每年處分的萬名以上處級,十名以上部級,有哪一位沒申報過?少數人看申報表有什么用呢?
我們總是說:“現在條件不成熟,等成熟了再公開……”這似乎是尊重客觀,是反冒進。其實,不是這樣。請問:是官員的條件不成熟,還是群眾的條件不成熟?群眾早就伸長脖子等著瞧了,有的人已等得頭發白了。隨著近幾年人們對陽光的認識提高,官員也在贊成公開。據中國社科院法學所2011年2月發布的《法治藍皮書》稱:關于公職人員的財產問題,在被調查的省部級官員中,85.7%的人認為應當公開公職人員的財產。在被調查的縣處級、科級以及科級以下的官員中,認為應當公開公職人員的財產的,也占到七成以上。很明顯,官員的條件也開始成熟了。
上下一條心,黃土變成金。迅速試點,迅速推廣陽光收入,官員的腐敗面會馬上縮小。中國的官員99.9999%都會成為金子,閃閃發光的金子。提升了公信力以后,官員心情舒暢,金點子也會多起來。百姓就會為政府高唱公平頌、高效頌、廉潔頌。
——資料來源:2011年5月下《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