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薪火代代傳——臺灣少年團
“我們會痛恨,不會哭泣;我們要生存,不要滅亡。在壓迫下斗爭,總斗爭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要造就宇宙般寬廣的胸襟,要鍛煉鐵石般硬的心腸,要團結千百萬的兒童,要收回我們的家鄉,我們得和敵人拼個生死存亡。”在紀念館的成列室內,看著照片中一張張稚氣未脫卻目光堅定的面孔,耳邊仿佛依舊回蕩著臺灣少年團孩子們朗朗的歌聲,高歌著抗戰勝利的決心與信念。
臺灣少年團全部由未成年的臺灣同胞組成,年紀最大的十四歲,最小的僅七歲。臺灣少年團既是一個教育機構,又是一個工作機構。他們即學習抗日宣傳所需要的唱歌、舞蹈、說唱、話劇等本領,又學習國語、算數、常識等文化課。他們的主要負是抗日宣傳、翻譯及情報傳遞工作。少年團始終將臺灣同胞長期以來爭取回歸祖國、共御外侮的斗爭緊緊地結合起來,以小主人公的嶄新面貌,在祖國大地上四處奔走吶喊,喚起全民抗戰。“在壓迫下斗爭,在斗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是少年團最生動的寫照。
2006年10月20日,“臺灣義勇隊紀念館”開館典禮上,來自寶島臺灣的原臺灣少年團團長、現任湖南省臺聯會名譽會長王正南老先生為我們講述了當年臺灣義勇隊以及臺灣少年團的故事,將我們的思緒重新拉回到那個血雨腥風的戰火年代。
一九三九年一月,胸懷大志的王正南隨李友邦從福建祟安來到浙江金華。金華是抗日的前線,同年二月二十二日,在中共浙江省委的指導和幫助下,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在金華正式成立,王正南參加了組織,立志要把日本人趕出臺灣。
王正南老先生回憶道:“我親眼目睹了日本殖民者的罪惡,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期間,日本警察的快刀可以隨意砍掉臺灣人的頭,還不許我們讀中國書,說中國話。每天早上都強迫我們向東京的方向朝拜。”一九三九年初,當得知黃埔二期生、臺灣著名愛國抗日將領李友邦組建臺灣義勇隊和臺灣義勇隊少年團(簡稱臺灣少年團)時,他積極響應,報名參加。“有演出的時候,我們就扛著團旗,一路唱歌步行到目的地。”王正南說。臺灣少年團的足跡遍及金華城鄉、浙東前哨、贛北皖南、閩南沿海和閩西龍巖一帶。王正南記得到前線演出最多的節目就是歌舞《黃河謠》、《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臺灣少年團團歌》等。少年團剛成立時,李友邦兼任少年團團長一職。隨著王正南鍛煉成長,李友邦把少年團團長的重任交給了王正南。在紀念館中,還存有當時正值少年的王正南接受李友邦授旗成為少年團隊長的照片。
少年團以金華為中心,先后被派往上饒、衢州、諸暨、龍游、寧波、徽州、龍巖、漳州等地巡回宣傳抗日,出入前沿陣地,向日偽軍喊話、廣播宣傳等,足跡遍布浙閩贛皖等省,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居民的熱烈歡迎。許多上了年紀的市民還清晰地記得那段歷史。現年87歲,住東景小區的梁宗茂老人,在參觀臺灣義勇隊紀念館時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我原來就住在酒坊巷,經常和臺灣少年團在一起,有時少年團上街宣傳人不夠,我就跟著去。沒有軍衣,就給我一頂軍帽,一起上街列隊呼口號,唱‘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等歌曲……”現年85歲的邢文良老人還記得當年臺灣少年團唱的抗日歌曲:“臺灣糖,亮晶晶,甜在嘴里痛在心。甲午年,清軍敗,從此日本占臺灣。”還有一首是“河邊草,青又青,太陽落山一片紅,從早放牛直到晚,無衣無食到處受饑寒。何時何日回故鄉,恨不得牛羊當戰馬,長鞭變刀槍。號角吹起進行曲,驅逐日寇回故鄉,牧童永不流落他鄉。”這一首首質樸的歌曲,有著憾人心脾的力量,喚起廣大人民抗戰的信念,堅定了抗戰勝利的決心。“驅逐日寇回故鄉,牧童用不流落他鄉”,歷史向我們證明,他們做到了!
“少年強,則中國強”,當年李友邦將軍著眼與臺灣解放和建設的長期任務而建立的少年組織——臺灣少年團的少年們沒有辜負李友邦將軍的期望。
“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
是臺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
要把日寇驅逐出祖國,
要把他在臺灣的鐐鎖打碎!
為正義抗戰保衛祖國,解放臺灣,
把日本帝國主義整個摧毀!整個摧毀!”
聽著館員奶奶為我們唱的這首義勇隊隊歌,在她堅定的眼神中,我們似乎更感受到了這首歌震撼人心,鼓舞人心的力量!正如李友邦將軍遺孀嚴秀峰在該書的發行儀式上所說“歷史是一面鏡子。《臺灣義勇隊在金華》的出版發行可以讓大家知道,在抗日戰爭中,臺灣人沒有缺席。”而這身處繁華的金華市中心的“臺灣義勇隊紀念館”,在歷史悠久的酒坊巷中也散發著陣陣歷史的香味兒,讓處在這最好的時代的人民,探尋那段崢嶸的歲月。 (謹此感謝金華教育學院“追尋”實踐隊,在本文的寫作過程中,他們提供了幫助!)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