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龍橋鎮(zhèn)古方一村,有一座800多年歷史的古祠堂——朱氏祠堂,記者慕名而來,找到村子里負責(zé)宣傳的干部方劍。方劍熱情地拿著祠堂的鑰匙,帶上記者,與輾轉(zhuǎn)找到的知情老村支書朱永棠一道來到了村中心廣場旁的朱氏祠堂。
鑰匙不新,鎖不舊,推開朱氏祠堂的大門,“吱呀”聲厚重繞梁,像是打開了顏色泛黃、布滿灰塵的歷史畫卷。光緒二十五年修的朱氏家譜中顯示:朱氏宗祠已有800多年歷史,而現(xiàn)存建筑多為明萬歷前后所建,三進建筑,主軸線上有門廳、正廳和寢堂各五間,兩邊有廂房和耳房,祠堂后有文昌閣。其中門廳進深七檁,明間前廊設(shè)天花,天花四周用七踩斗栱撐托,后檐柱頭科和平身科同樣用七踩斗栱;正廳進深為九檁,明、次間用壓柱抬梁式,直梁造,斷面圓形,五架梁對前卷棚后兩單步廊,前檐柱頭科和平身科為五踩斗栱;寢堂進深六檁,前出廊,穿斗式梁架。”踏進祠堂,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雄偉氣派的古式廳堂,而是天井里長滿的不知名野草,以及破敗不堪的房梁,鄰近的村民們將自家的農(nóng)用車、拖拉機隨意地停在祠堂里,八百年前藏書匿經(jīng)的文昌閣也被用來養(yǎng)雞。
朱永棠對古祠堂的美好回憶依舊暫停在孩童時光,那時的祠堂里還有四棵古老的羅漢松,朱永棠常常跟伙伴們在大片的樹蔭底下乘涼,餓了就摘上幾顆羅漢果填填肚子,困了就直接躺在青石板上打個盹。
在大多數(shù)村民們眼中,古祠堂很“神”。如果出趟遠門,家中角落里免不了會織出幾張蜘蛛網(wǎng),而古祠堂幾百年來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一張蜘蛛網(wǎng),夏天連蒼蠅蚊子也不見一只。當(dāng)年日本鬼子來侵犯的時候,占據(jù)了村子,要把古祠堂改為臨時駐地,但是馬一到祠堂門口就立蹄嘶叫,怎么都不肯進祠堂,最后把祠堂前刻著字的擂鼓石敲碎了才罷休,之后日軍撤兵,想一把火燒了祠堂,但是放了多次火都沒有成功,這或許也是古祠堂能保留至今的原因。
解放后,祠堂改為了糧庫,之后又成了糧校,什么時候又變成酒廠的,朱永棠也記不清楚了,只知道酒廠停辦的時候,孫子才剛上初中,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娶了媳婦生了胖小子。古祠堂歸還地方后,古方一村在2006年對古祠堂進行了修繕,瓦片翻修、大梁加固、防漏防蛀,十幾萬修繕金的投入在外人眼里,古祠堂還是那個破敗的古祠堂。
常有村民對朱永棠說:“老書記,我們的祠堂還能修得回去嗎?”這時朱永棠就會摸著斑駁的祠堂梁柱,風(fēng)吹過廳堂,似有吶喊的聲音。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