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燕芳:把文化“種”入鄉村大地
“種文化”之后,乾西鄉柵川村的休閑活動廣場、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基礎設施都建起來了,舞蹈隊、坐唱班、走馬燈、籃球隊、排球隊的規模也漸漸擴大了,周邊其他村也都來請柵川的人去當老師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柵川村的文化領頭人于燕芳被評為婺城區農村文化“領雁獎”獲得者。
乾西鄉柵川村在幾年前還和周邊絕大多數村莊一樣,沒有特別值得人們關注的地方。自從成立了舞蹈隊,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村漸漸嶄露頭角。跟許多文化特色村一樣,柵川村的群眾性文體工作搞得紅紅火火。紅火的背后,大家都忘不了,有一個默默無聞的文化帶頭人——于燕芳。
現年48歲的于燕芳,因為一次偶然的機遇,她看見人家的健身舞跳得十分棒,舞姿優美,節奏感強烈,于是她也產生了學習舞蹈的想法,她找上領舞的人,說一定要拜師學藝,看見她懇切的樣子,那老師答應了她的請求,給她培訓了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于艷芳學得十分細心,不僅在課堂上學,回到家里還自學,而且還買來了光盤,對著屏幕學。于艷芳告訴記者,“自己認定了的事情,自己就一定會認真做,跳舞也一樣。當我學習健身舞蹈有了一定的基礎以后,我就在自家的院子里跳,漸漸地熟悉起來以后,又到操場上跳,慢慢地,我就越來越熟練了。”
于燕芳心想,為什么不在自己村上組建一支舞蹈隊呢?這樣既可以豐富村里人的娛樂生活,又可以使大家生活得開心快樂。就這樣,柵川村的舞蹈隊成立了,村里學習跳舞的人都十分踴躍,每天清晨都跟著于燕芳在村里的空地上練習健身舞。漸漸地,學習跳舞的人越來越多,有中年少婦,也有年齡比較大的老太太。
每天清晨和傍晚,于燕芳都會定時定點組織大家排練。她還請來了舞蹈老師,每隔兩周給大家教課;老師不在的時候,她自己便充當教練。于燕芳告訴記者,自己有時候都是“現學現賣”,前一晚上對著電視屏幕學習一兩個動作,第二天再教給大家。就這樣硬是一招一式地分解,把《走進新時代》、《好日子》、《中國大舞臺》等舞蹈動作教給舞蹈隊的成員。現在,舞蹈隊的拿手節目有很多了,他們參加的比賽都拿了很好的獎項。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馬燈”劇目還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揚。曾多次參加婺城區仙源湖“桂花節”踩街活動,受到了廣泛好評。
在于燕芳的倡導下,柵川村積極投入資金加強本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注重文化隊伍培養,目前,柵川村也已經擁有舞蹈隊、坐唱班、走馬燈、籃球隊、排球隊等10多支文體隊伍,在村里的文體活動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柵川村還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為村級文化創新的切入點,積極挖掘農村現有的、自己身邊的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資源,讓村民們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
于燕芳告訴記者,作為一名基層農村的帶頭人,我有責任和信心把村莊建設好,特別要把我們村的文化特色發展好。我們村的文化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專業老師來我們村指導培訓。把我們村的各項文化活動都能讓眾多人參與進來,使這些有感染力的群眾活動發展壯大,接下來,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專業老師到柵川村,給喜愛跳舞的村民們培訓指點一下,使我們村的舞蹈能更具特色。我們還希望“種文化”能常年持續下去,通過舉辦大型的農民舞蹈展演或比賽,讓我們村里的這些舞蹈愛好者展現自我的同時又能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增長見識。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