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核心是對人類命運的關注
這幾年在中國越來越流行紀實攝影,紀實攝影也比藝術攝影更受關注。中國紀實攝影形成了三種類型:第一類是反映現存的社會問題,希望引起世人的關注,以推動社會改革和發展,也稱為“報道式”紀實攝影。第二類是關注由于社會轉型而即將消失的文化遺存和傳統民俗,為后人留作歷史資料,也稱為“文獻式”紀實攝影。第三類是描繪世俗生活,以小見大、日積月累見證社會變遷,也稱“日記式”紀實攝影。
近段時間我所拍攝的義烏勞務市場的圖組即是我自己較為滿意的“報道式”紀實攝影。這組照片拍于晚上,記錄了一批批為求工作而露宿街頭的民工的狀態,還有住在義烏棚戶區的民工的心酸生活。反映了義烏一些外來民工的生活問題,希望引起世人的關注。而圖組中一對同睡地上的夫妻的照片被全國各大媒體轉載,民眾也給予了很多評價。這正體現了“報道式”紀實攝影的價值。
“排隊看變遷”的一組照片則是很好的日記式報道,它以一張張平常而生動地照片記錄了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如今的市場經濟時代的變遷。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買糧油、買生活用品都要用票,沒票就算有錢也買不到東西,而且都是定期供應,所以經常會出現排隊買東西的狀況。譬如排隊兌獎家電、兩街改造時市民選房子、股市新開大家紛紛排隊開戶、特殊日子市民排隊登記結婚的等等照片,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但是,眾多照片一旦組合起來就賦予了更深的意義,它展現了我們從物質生活到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這就是“日記式”紀實攝影的魅力,很多照片當時都是無意識拍的,但是,照片積累到一定程度,再經過組合,就成了很有價值的珍藏品。
還有,汶川地震小朋友捐款、民工子弟學校體檢、大學生招聘會現場記錄等都是很有味道的紀實攝影作品。“雖然現在紀實攝影分了多個種類,但是,不論那類紀實攝影,其核心都是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葛躍進說。
“近些年來,文化意識、悲劇意識的覺醒又極大地豐富了紀實攝影的內涵,除了一些生活味很濃,很光明的作品之外,陰暗題材的攝影報道也開始見諸媒體。今年上半年,我們也拍了一組具有爭議的照片《一個精神病人的鐵籠生涯》,真實記錄了精神病人宋紅文的生活狀況。”葛躍進說。
21年前,18歲的宋紅文成績優異,高考前通過了飛行員初試,但之后沒多久,他突然行為異常,見人就打,連自己的親生父母也毫不留情,經診斷,確診為精神分裂癥。因為無錢醫治,加上難以控制,迫不得已,9年前宋紅文被關進鐵籠子。9年后,一些媒體得知了這個事情,于是開展了解救行動,同時也記錄了整個解救行動中的各個片段。
據宋紅文母親表述,宋紅文被關進籠子半年后就基本不跟人說話了,只會哼一首歌,幾年后就再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了,而這幾年,更是沒有看見他再站起來過。也就是說,他已經沒有自己的意識了,吃喝拉撒,攪和在一起,由于總是躺著不動,他的腿部肌肉萎縮得非常厲害,整個人都佝僂成一團。葛躍進說:“不可否認,看到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照片,人的心理肯定很沉重,但是,這組照片也有它特定的價值,因為它反映了一個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它關注了這個群體的命運。而這,就是紀實攝影的最大意義所在,是紀實攝影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