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區河盤大橋北面,有幾間總面積1000平方米的平房,這里是陳新華的金華婺州窯陶瓷研究所。在這個毗鄰婺江、由廠房改建而來的Loft風格研究所中,擺放著不同規格的婺州窯成品、半成品。
2004年,他主持成立了金華婺州窯陶瓷研究所,意在為了弘揚婺州窯的陶瓷文化,廣納優秀陶瓷工藝人才和收藏愛好者,致力于整理、研究、恢復、傳承、創新發展婺州窯陶瓷文化事業。并從2006年起多次參加國家級、省級的各類陶瓷藝術評比并獲得大獎。2007年研究成果《陳新華傳統婺州窯燒造技術》通過國家級專家認證。2009年《婺州窯傳統工藝技術研究其及應用》項目通過浙江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同年為吸收更多專家和藝術家對婺州窯的意見和建議,也是組織召開了《婺州窯傳承與發展》學術討論會等等。
陶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一部中國陶瓷史,無論是秦漢的恢弘雄壯,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嚴謹雋永,還是元代的豪放,明代的優雅,清代的精巧,謂風流之藝,還得看今朝。
陳新華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古樸和自然,優雅的寫在了作品上。像《婺窯古韻三重奏》,雖然大小不一,造型不一,但三個作品竟能渾然的合為一體,就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玄說。不僅如此,欣賞陳新華的作品,還會為他精細的雕刻和細膩的折點所感動。就像其老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陳松賢所說:“欣賞新華的作品,會被作品中所散發出來的傳統的婺州文化所震撼,駐足細品,則會被拉進時空隧道,回到秦漢魏晉時期。”能賦予作品精神和感情,這應都歸于大師在陶瓷創作道路上的艱苦修行。其實婺州窯的種類很多,而且均有自己的特色和特點,如果要全部掌握沒有一定時間的研究和嘗試是很難成功的。陳新華在古代工藝的基礎上,融進現代人的審美理念,使婺州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他把古人的瑕疵化為絕活,使跳刀成為特色紋飾;又削繁為簡,使堆塑造型簡潔大方。他創作的婺州瓷,紋飾豐富,手法多變,大氣自然,古樸耐看。大則如婺劇豪放粗獷,精則如婺學嚴密細致,纖細則如婺女亭亭玉立。如《古婺遺韻》,造型古樸,釉色耐看,遍體紋飾。如婺州乳濁釉窯變釉裝飾藝術,它既有著堆塑技巧又包含了施釉的技術。這就要求制陶者有著豐富的陶瓷知識和嫻熟的雕塑技藝。其實在接受婺窯之時,陳新華就發過誓:“婺瓷不興,不復留發。”也因為有如此的豪情壯志,他不苦于跋涉山水,遍求婺窯藝人,并埋首尋覓婺瓷的燒制奧秘,才得以成就了今天婺州窯的輝煌。
陳新華在龍泉青瓷大師俆朝興的幫助下,不但恢復了婺州窯的多項技藝,也是于他的學教期間,把大師的這種傳承人的精神和情感賦予在了自己的身上。可能是緣分吧,陳新華與俆朝興大師竟能相知相交37年。用大師的話說:新華天資聰慧、好學、肯吃苦,對陶瓷極高的悟性,給了他深刻的影響。
如今俆朝興大師已是青瓷界的泰斗,而陳新華亦不再是那個毛頭小伙,他們兩人均在自己的家鄉為陶瓷事業做著不斷的努力。雖然陳新華的婺州窯還處在恢復階段,但從他這幾年的研究成果來看已是非常的喜人。現在當地市政府也是高度重視婺州窯的開發和研究,從各個方面予以支持,并將陳新華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州窯的傳人。
陳新華部分獲獎
作品欣賞

《古婺遺韻》婺州窯灰釉尊
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及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百花杯”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