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到吳根法的時候,他正在拉坯。拉坯是最能展現一個制陶藝人手藝的程序。車盤飛速地旋轉,吳根法如同高明的魔法師,通過捏、抵、塑各種手法,賦予一塊泥土美的靈魂,將它慢慢變成一把茶壺、一個茶罐……
初次之外,選土也是制陶很重要的一部分。燒陶的土,要選有粘性、干凈、無雜質的黃土。湯溪泥土細致,適合制陶,以前還曾有過規模較大的厚大窯,或許這也是吳氏先祖選擇湯溪定居的一個原因。選定的泥土得放在太陽底下曬個幾天,干了之后,再用腳使勁踩上幾道,然后用細孔的篩盤仔細地篩出最軟最細的泥土。這幾道工序,是制陶的先決條件,也是一件陶器品質如何的保障。
與普通茶壺相比,吳根法制陶,還多了一道工序,就是在器具成型但沒有曬干之前,用刻刀在陶器上刻出各式的圖案花紋,如“福祿壽”、風景、飛天、農家樂、小孩等等,頗具美感和喜感,深受買壺人的喜愛。吳根法說,原先的陶壺并沒圖案,這些花紋都是自己憑著想象描出來的。剛開始的時候,先在紙上描好,描得熟了,再對照圖案刻到壺上。吳根法說,茶罐、冷水壺等等都是日常要用的,如果能賞心悅目,豈不更好?正是這種樸素的思想,讓一個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藝人最終在壺上繪出了栩栩如生的圖案。也正是因為有了藝人心血和寄托的注入,陶器才能在不改其厚重質樸的同時,不斷地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
制陶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燒制。成型的泥罐,只有經過了高溫的燒制,才能涅槃成色澤古樸的陶器。土的藝術,汗的結晶,再加上火的升華,成就了人類歷史上劃時代的飛躍,也成就了它在文明演變中的藝術使命。
結束采訪的時候,記者也在吳根法老師的指導下做起了茶罐,掌握怎樣的速度,如何塑造出漂亮的茶罐,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用力不均勻,做起來的形狀會很怪,甚至會把壺身會弄斷,做出來都是一堆跟藝術不沾邊的罐子。大概對泥土的熟悉和情感,只有像吳根法這樣幾十年的老匠人才明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