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溪鎮提起文化站站長樓思明,大家都說他是個大忙人。農村的鄉間院落、田間地頭,沒有他走不到的地方;凡是農村文化活動開展得熱熱鬧鬧的地方,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今,湯溪鎮的農村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全鎮72個行政村,共有文體隊伍2180支,室內文化活動場地8000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動場地22000平方米。廣大農民享受著越來越多文化陽光的滋潤,農村文化建設活力大大激發,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豐富。而這些,都離不開文化站站長樓思明的辛勤耕耘。
現年55歲的樓思明是湯溪鎮文化站站長。他從小就熱愛文藝,既能拉開喉嚨唱婺劇,也能端起相機搞攝影。當過供銷系統的營銷員、當過金華縣報特約記者的他從92年開始在湯溪文化站扎根,一呆就是近二十年。他是最早的一批鄉鎮文化站站長,也是這批站長里唯一到現在還沒有改行的一位。說起農村文化的變化,他感觸很深。
這幾年,湯溪鎮的文化活動在樓思明的指導下做得風生水起,特色鮮明的文藝隊伍層出不窮:厚大村的相聲、快板曲藝隊,東祝村的山歌,黃塘村的書畫隊和豐子愷文化研究會,中戴村的腰鼓民俗隊、老媽咪演出隊,這么多的文化藝術隊伍都極大得豐富了村民們的業余生活。過去,農村文化活動少,村里常見的娛樂活動就是男人打麻將、婦女燒香拜佛,沒有更多健康向上的活動。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農村文化的土壤開始松動了。現在可大不一樣了,農民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衣食住行、孩子讀書、衛生保健等,都在向城里人看齊。用樓思明的話說,現在農村文化的真實寫照:“鑼鼓響,腳底癢;二胡響,喉嚨癢。”不僅賭博迷信少了,鄰里關系還更和睦了,人們的身體也更健康了。
“現在村村有了文化室、籃球場、閱覽室、棋牌室,搞文體活動的場地有了。我們也有不少‘能人’,吹拉彈唱、打球練操都能來幾手。我曾聽過不少人感嘆農村文化的貧乏,但隨著農村文化俱樂部活動的開展,我敢說,真正的文化就在農村。”樓思明說。對于目前農村文化生活的特點,樓思明概括了四點:一是熱情高。過去,農民還不愿意上臺,叫農民上臺表演要做很久的思想工作,有時候即使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農民可能還是害怕上臺。現在,過去不肯上臺的農民都爭著上臺表演,都以能上臺表演為榮。有時候節目多,樓思明要是不同意讓哪個人上臺,那個人還會去鄉長書記那里告狀。二是拉得起隊伍。從前村里建不起文藝團隊,文藝節目全靠上頭送下來。如今男女老少自愿報名的特別多。湯溪鎮的每個村幾乎都有四支隊伍,一支是文體表演隊伍,一支是青少年體育隊伍,一支是書法美術攝影隊伍,還有一支是老年秧歌隊伍。在各個村幫助組建農民藝術團體的過程中,樓思明和鄉親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一提起樓思明,大家都對他稱贊他這些年為農村帶來的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
三是特色鮮明,貼近農村生活。“翻翻‘箱底’,村里有不少土生土長的好東西,農民很喜愛。湯溪鎮鎮就‘藏’著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舞獅、湯溪山歌、搶頭杵、擺勝、保稻節、橫路的包等。四是活動場地也越來越好了。排舞剛普及的那年,村里沒有廣場,更別提舞臺了,村民們為了能跳起排舞就開來兩輛拖拉機。在拖拉機中間架起兩塊木板,搬來的大燈光一照,簡易的舞臺就這么搭了起來。領舞站在木板上帶大家跳,下面農民跟著跳。15個村的200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跳起了排舞,而且在2010年的金華市排舞大賽上,湯溪隊還奪得了三等獎。現在村村建起了文化廣場,再也不用為沒有文化活動場地發愁了。
作為湯溪鎮的文化“當家人”,樓思明的工作可不輕松。他經常是早上六七點出門,在鎮里的各個鄉村接頭奔走,忙到晚上七八點,才披著星星和月亮的光啟程回家。他的工作內容之一就是要通過舉辦各種文藝比賽和組建文化隊伍中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為農村文化活動增添了新內容。每次一舉辦活動,十一二點回家更是家常便飯。但也正是樓思明的不辭辛勞,才讓湯溪的農村文化精彩紛呈。據介紹,文化站每年都為心靈手巧的農民提供顯露才藝的舞臺。文化站先后組織農民參加各種比賽和晚會,比如開拓者之歌、農民歌王賽、山歌賽等等。辛勤換來豐收,湯溪的文化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近兩年,捧回了婺城區的首屆民樂賽二等獎、市小品曲藝大賽二等獎、農民歌王賽兩個獎、山歌賽兩個獎等諸多獎項。
在充滿希望的文化田野上耕耘,樓思明的勁頭和快樂分毫不減,一如當年。走在鄉間小道上,步履輕盈的樓思明唱起了那首自己改編的湯溪山歌,歌聲嘹亮而悠遠。湯溪的農村文化就好比是這山歌,土生土長于湯溪,卻又抹不去新時代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