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發展“138”規劃體系】
“1”指《金華市婺城區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2011—2015)》。“3”指湯溪、瑯琊兩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和全區糧食生產功能區規劃。“8”指八大特色產業(優質稻米、花卉苗木、畜禽養殖、蔬菜瓜果、茶葉、水產、筍竹、休閑觀光農業)專項配套規劃。
【農業“六大提升行動”】
農業產業結構提升、現代農業設施提升、農業農村經濟主體實力提升、農業農村生產服務水平提升、糧食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農業品牌效應及經濟效益提升。
【農業“168”工程】
即編制一套規劃,實施六大提升行動,落實八項扶持政策。一套規劃指“十二五”現代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開展六大提升行動(同上);制定落實八大扶持政策,具體指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加快提升糧食生產綜合能力、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加快農業招商引資與農業科技創新、促進現代設施農業發展、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激勵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鼓勵新生代農民和高校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加強農業品牌創建等八項扶持政策。
【農業“兩區”建設】
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
【“三位一體”農業公共服務體系】
指集農技推廣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3+5”產業體系】
指汽摩配、五金工量具和電子信息三大主導產業;醫藥化工、紡織服裝、新型建材、食品加工、包裝彩印等五大傳統產業。
【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
2010年,在中國科協領導下,由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組織實施的一項全國性、持久性共建工程,以5年為周期,擬在全國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國土實驗區,發展低碳國土經濟,推動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
【美麗鄉村建設】省、市提出的村莊整治之后新的新農村建設工作總抓手。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按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把建設生態文明與建設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把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區域配置與促進農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鎮集聚有機統一起來,將農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好家園。
【“811”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行動】
從2011開始,通過開展節能減排行動、循環經濟行動、綠色城鎮行動、美麗鄉村行動、清潔水源行動、清潔空氣行動、清潔土壤行動、森林婺城行動、防災減災行動和綠色創建行動等十項專項行動,力爭到2015年基本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環境質量提高與民生改善需求相適應,基本建立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
【三級便民服務體系】
按照“村級報送、鄉級代辦、區級集中辦理”的總體要求,以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室)建設為重點,構建以區行政服務中心為龍頭、鄉鎮(街道)365便民服務中心為主體、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室)為基礎的三級便民服務體系,為企業、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一帶兩域三區”發展格局】
“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我區空間布局。“一帶”指賓虹路城市快速通道沿線經濟產業開發帶;“兩域”指以雙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中心的北山區域和以仙源湖省級旅游度假區和九峰山省級風景區為中心的南山區域;“三區”指老城區、新城區和金西開發區。
【“一帶兩城三區四園”空間開發格局】
“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我區空間布局。“一帶”指金西大道產業帶;“兩城”指婺城新城區和金西開發區;“三區”指雙龍風景區、仙源湖度假區、九峰山景區;“四園”指浙中信息產業園、現代農業綜合園、浙中物流園、鄉鎮工業功能園。
【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
以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為幫扶對象,以“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為基礎平臺,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按照“扶貧重心下移到村、扶貧對象明確到戶”的要求,全面建立“一戶一策”的幫扶機制、“互助合作”的開發機制和“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加大財政扶持、小額信貸、社會幫扶和外部帶動力度,因村因戶推進產業開發、培訓就業、下山搬遷、社會救助,促進低收入農戶提高收入水平和發展能力。
【“一戶一策一干部”制度】
指將年人均收入較低的農戶列入幫扶對象,為每戶貧困戶落實一名幫扶聯系干部,幫助確定一個可行性發展項目。同時,建立“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基金,通過農村信用社向貧困戶發放信用貸款,啟動脫貧項目,實現脫貧目標。
【新農村電氣化改造】
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即在實現電氣化的農村生活照明用電實行“一戶一表”,村莊主要道路實現路燈亮化;每戶農民家的用電容量按不低于4千瓦標準配置;電氣化鄉鎮實現雙電源供電。
【人口家庭12356服務中心】
指通過開發建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形成以信息化為支撐,以12356公益服務熱線為平臺,集咨詢、預約、告知、隨訪、提醒和監督六大功能于一體的立足家庭和社區,面向健康、亞健康人群的優質服務新模式。
【白龍橋經驗(四個體系一張網)】
我區在白龍橋鎮開展的平安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試點,即:整合力量,打造一張運作高效的組織網絡;排查調處,構筑矛盾糾紛調解體系;互動聯防,建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服務管理,構建基層社會管理體系;落實責任,構建平安建設保障體系。
【農村藥品“兩網一規范”】
指農村藥品監督管理網絡和農村藥品供應網絡建設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藥品質量規范化管理。
【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內容包括一條主線、三項助殘工程和一項創建活動。一條主線指改善民生,殘有所助,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三項助殘工程指“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工程、“殘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工程、“關注重殘,萬人托養”工程。一項創建活動指殘疾人共享小康“愛心城市”創建活動。
【“十小”行業】
指以農村為重點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食雜店、小餐飲店、小藥店、小農資店、小菜場、小音像店、小美容美發店、小客運、小液化氣供應點。
【三農藝術團】
群眾性業余文藝組織,團員主要是從鄉鎮農民文化引導團、街道社區文藝骨干、區優秀民間藝人(藝術家)中挑選的優秀文藝骨干。
【服務外包】
指企業將其非核心的業務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團隊來承接其業務,從而使其專注核心業務,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對環境應變能力的一種管理模式。
【中小學“四項工程”】
省政府于2005年部署,要求在3年內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工程”、“農村中小學愛心營養餐工程”、“農村中小學食宿改造工程”和“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切實改善全省特別是欠發達地區農村中小學師生教學生活條件,保證讓廣大農村孩子都能“念上書、念好書”。
【領雁工程】
通過對骨干教師培訓,為農村學校培養一批教師中的領頭雁,由這些領頭雁帶領更多的教師向著提高素質的目標邁進。
【城鄉教育共同體】
即以一所城區優質學校為基地,集聚2至5所同類農村學校,組建發展共同體,確保城鄉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均等。
【“出口中小企業全風險覆蓋”保障體系】
指區財政對全區出口額100萬美元以下的出口企業的出口信用保險保費進行全額補助。
【臺地工業】
指對于山地落差大且山體連綿的區塊,將用地平整為面積較大的立體臺地用于發展工業。
【下園區聯項目“五個一”活動】
指按照“抓項目規劃、抓政策協調、抓資金統籌、抓難點突破、抓項目進度”的工作要求,實行區領導聯系5大園區和省、市、區重點建設項目,執行“一個重點項目(園區)、一名聯系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套工作計劃、一套督辦機制”的“五個一”項目工作機制,著力解決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
【金華江流域治理“531”工程】
按照“一年初見成效,三年明顯改善,五年基本達標”的原則,主要通過工業污染防治、流域水環境專項治理、城鎮生活污染治理、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環境監控和環境風險防范五個方面,完善環保基礎設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金華江水環境質量。具體達到以下目標:2011年底前水質惡化趨勢得到控制;2013年底前水質明顯好轉;2015年底前水質基本達標,金華江流域主干流水質達標率達到80%,基本達到功能區劃要求,全年水質基本保持在III類。
【文化走親】
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參與,以文化為紐帶,通過文藝演出、展覽、論壇等活動,開展不同區域的文化交流互動。
【三調聯動】
指面對日益高發的社會矛盾,運用人民調解、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銜接聯動,化解糾紛、構建和諧的工作機制。
【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
以為民、惠民、便民為宗旨,條塊結合,以塊為主,探索建立的職責明確、管理精細、信息共享、渠道暢通的網格服務體系。
【三治三問】
在區機關部門和省市垂直部門重點崗位開展“治庸問效、治懶問責、治腐問廉”作風建設主題活動,把經濟社會管理權力相對比較集中、直接面向基層的110個崗位列為重點監督對象,通過明查暗訪、群眾滿意度測評等考評方式,重點整治“庸、散、懶、慢、拖”等12種行為。
【四項競賽】指工業競賽、重點項目建設競賽、社會管理創新競賽、美麗鄉村建設競賽。
【效能作風“三大提升”行動】指強化專項督查,推進執行力大提升行動;深化行政審批,推進服務質效大提升行動;強化民主評議,推進機關效能大提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