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華城區沿白湯下公路往西,到湯溪轉道“湯溪—莘畈”公路,可以直達寺平古村,其東有城隍廟,西臨姑蔑溪,南有九峰山,北望金華城,距離城區僅有30公里,近年來相繼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省十大生態旅游村,以其令人嘆為觀止的磚雕傳世,并以銀娘進宮的傳說馳名。據寺平村所藏《戴氏宗譜》記載,天上北斗落人間,化作村外七座山。此即“七星伴月”之來由。從村口往東即是安樂寺,安樂寺對應天樞星,象征力量;其順堂對應天璇星,象征智慧;立本堂對應天機星,象征勇氣;崇德堂對應天權星,象征愛情;崇厚堂對應玉衡星,象征幸福;敦睦堂對應闿陽星,象征遠離災禍;百順堂對應搖光星,象征圓滿無漏。從安樂寺行游至百順堂終,其間琳瑯滿目之雕飾,復活了一個朝代的傳奇。
基順堂以青磚為紋飾,迥異于大祠堂的厚重莊穆,100多根粗大的木柱落地構成了廳與堂、堂與房的連接,天光落入天井,風逗光影苔痕淺,人隨歲月漸增年。游至立本堂,其中蝙蝠斗拱為江南一絕,中堂中柱楹聯則是戴公寒章門婿劉肇淦所書,劉曾做過嘉慶皇帝的先生,官封兵部主事。
可見戴氏一門之煊赫,枝繁葉茂,扎根湯溪數百年而影響猶在,聲名未有墜時。過崇德堂,可見門樓磚雕“福、祿、壽、喜”四個篆書,其下左右兩側各雕有一只仙鶴,鶴口中所銜合成“天子”二字,其意甚明,若與天子無涉,豈敢做此主張?堂內梁枋施以圓雕、透雕之技法,其精美處,雕鶴則有鶴鳴,雕龍鳳,則能見其動靜。再至崇厚堂,古人有“德不孤,必有芳鄰”、“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故崇厚之謂,旨在厚德,因“君子以厚德載物”、“唯厚德者能受多福”,戴氏先人的用意多半也在于此。崇厚堂素有“小宮城”之稱,雕刻用力最巨,結構也最復雜,前廳后堂,兩側兩廊,宗祠、民居、池榭、堂樓融為一體,不失其序。其門面最是氣派,造型絕倫,上有九獅搶球的磚雕,下有八仙獻寶的石雕,天井至寬至大,也是一絕。同治年間,因其“書、香、衍、慶、奕”五世同堂,得同治皇帝“五代榮”的御賜,可見榮華極于一時,到如今,猶有余澤。又至敦睦堂,又名洪四廳,是戴公法華的次子戴公慶于明朝中葉所造。敦睦,顧名思義,自大可以取“敦睦九族,平章百姓”的意思,自小也是“敦宗睦族,及于六親”的意思。又至百順堂,此系戴氏宗祠,堂內石柱、木柱合一,殊有特色,又兼戲臺一座,可供千人觀賞。
鬼斧神工知何似,但開婺派磚石雕
歷來見過寺平磚雕的,不論專家、平民,都贊其為“華夏一絕”。不是出于“古之未有”,而是時至今日尚能窺其完貌者少之又少。寺平的磚石雕堪稱湯溪的羽翼,若不能愛惜羽翼,又何所見重于當世呢。
其中,“九獅戲球”和“鯉魚跳龍門”最能見出寺平磚雕的工藝和手法。浮雕、圓雕、透雕的技藝臻于爐火純青,取諸三國的戲曲“連環畫”磚雕于方寸之間更見火候,大至樓臺山石,小至眉目窗欞,無不靈韻飛動,栩栩如生。廳堂里所謂雕梁畫棟,或是受東陽木雕影響,可見于梁枋、牛腿、琴枋之中。
與七座廳堂互相爭彩的便是傳說中銀娘居住的五間花軒,鄉人稱之為大屋,為明憲宗年間所建,銀娘入選坤寧宮前即長住此屋。《湯溪縣志》載“宏治十年四月,有寧太監來湯溪,銀娘手書寄問母第安否,離別思慕之情,悽然滿紙”,可見銀娘懷思之切。眼下,惟有此屋供后人懷想罷了。
大屋布局非行家里手所不能道其詳細,作為外行只能嘆其美哉,門面頂部加一層剔空磚雕花飾,中間特置一葫蘆,形似翰林學士帽,取意仍在加官進爵之間,牛腿雕飾多龍鳳,斗拱則以龍頭、麂身、鹿腳為多,內屋屋柱以麻布生漆裹之,防火而已。據傳寺平建村以來,多有雷火大風,惟獨大屋歷來無恙。參之中國歷朝歷代的見聞,未有破壞甚于今日者,時人獨對數百年的大屋,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后記:寺平古村作為一處保存較好的歷史性建筑群,不僅使其極具傳統風貌的古街巷得以復蘇,而且,更為難得的是“七星伴月”布局造型仍然完好。所存建筑對于研究建筑史、宗族文化、古村落變遷、社會民俗、地貌演變等都具有深度價值,值得進一步考察研究。旅游開發五年多來,已獲得一定知名度,參觀、陳列、展示等功能一應俱全,入口即開設景觀區,游路皆鋪以鵝卵石,墻上宣傳以農耕文化、手工藝制作展為特色,與村莊融為一體。寺平今后的作為當在基礎設施與游賞設施的增進上,村落文化、建筑文化、習俗文化的進一步挖掘與深化,旅游產業意識的普及與強化,這是“未來寺平”的一個保障,也是“古典寺平”的趣味所在。
寺平陳彤攝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