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吟誦家魏嘉瓚一行出游金華,暢談吟誦乃是古人的讀書方法,他表示,“金華文化這么高的城市,在古詩吟誦這一方面應該有所挖掘”
4月14日,蘇州吟誦家魏嘉瓚、詩人長島一行出游金華,與蘇夢人、伊有喜等金華詩人把酒言歡,長島謂其“我本姑蘇鶴,來做金華客”,魏嘉瓚則稱這一次出游,真有“春風一路到婺門”的意氣風發。魏嘉瓚不僅是中華詩詞學會和中華吟誦學會的理事,也是滄浪詩社社長,深諳吟、誦、唱,善作詩,是夜,他以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為我們演示了各個版本的古詩吟誦法,他說:“吟誦是古人的一個讀書法子,不是表演藝術,只是因為現在很多人都不會了,有時我們只好登臺表演了。”
“吟誦第一律:平聲長,仄聲短”
誦是不拖腔的,吟、唱都帶有拖腔,F在的中小學教師,在教授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多半采四三結構,也就是前四個字音調長,后三個字音調短,“月落烏啼——霜滿天”,吟誦第一句還是符合古人的規矩,到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時,就吟誦錯了!盎稹弊重坡暎耙髡b的第一條定律就是平聲長,仄聲短。”魏嘉瓚說。因此,正確的吟誦法應該是“江楓——漁火對愁眠”。眼下,不僅是中小學教師習慣了四三結構的吟誦,而且連中央臺主持人的古詩吟誦多半也是這種情況。按照古人的讀書法,這樣的吟誦就不合格了。魏嘉瓚說:“平聲長,仄聲短,古人這樣讀書才能把頭搖起來,這就是誦。”
吟,一般是指五七言的絕句和律詩;唱,則是古風、漢樂府、詞曲。木蘭辭就是典型的唱。魏嘉瓚說,古人的唱,不是胡亂瞎唱。譬如木蘭辭,基本上是四句一個節奏,每四句一個反復。魏嘉瓚的《木蘭辭》吟誦法傳自無錫國專首屆畢業生蔣庭曜,調出唐門,這就是中國目前僅有的唐調,即指唐文治先生對古代詩文經典的吟誦,被稱作中國傳統吟誦第一調。唐文治師從吳汝綸,吳汝綸師從曾國藩,承桐城之衣缽,開一代之唐調。魏嘉瓚說:“到了1948年前后,唐文治先生在上海有過一次公開的吟誦錄音,甚至通過英語翻譯到外國去了!睆拇,唐調風行全國,“唐氏讀文法”更是被追為“大儒大學之音”。
在魏嘉瓚看來,木蘭辭就是哼小調。這就可以放下身段,把吟誦當作小調來推廣。他把古人的吟誦歸結為三項注意:第一要注意平聲長,仄聲短;第二要注意地方性,任何吟誦離不開地方方言和地方小調的影響;第三要注意吟誦的隨意性,“吟的長了,或者短了,或者停頓之后再接著吟誦下去都不妨事!蔽杭苇懻f。
“用蘇州話吟詩,跟小姑娘賣梔子花一樣”
曾經有位香港音樂家給毛澤東詩詞譜曲,自帶樂團到北京演出,魏嘉瓚也去看了?赐暄莩,當時對此有兩種意見,一方認為很好,可以普及詩詞;一方認為不合規矩,這不是傳統的吟誦。這時,有個北京語言大學的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拿這個在這兒唱,今后放到學校里去,究竟是音樂課上的內容,還是語言課上的內容”,魏嘉瓚說:“這個學生提出來的問題很有水平,好比用昆曲唱古詩詞也很好聽,但那就不成其為傳統的吟誦!币驗橐髡b要遵循吟誦的規律。
魏嘉瓚就此用蘇州話再次吟誦了張繼的《楓橋夜泊》,他說,用蘇州話吟誦,就像小姑娘賣梔子花一樣。當然普通話也能吟誦,但最好是用地方方言吟誦,這樣才能吟出味道來!敖鹑A文化這么高的地方,應該也有會吟誦的,應該好好挖掘一下!蔽杭苇懻f。伊有喜則說,眼下,金華正缺少像魏嘉瓚這樣的吟誦家。
讓魏嘉瓚感到奇怪的是,《詩經》、漢樂府或許因其時間久遠,曲譜漸漸失傳。但宋詞至今不過千年,曲譜為什么會丟掉?竟淪落到只有姜白石的五首詞才有曲譜傳世。岳飛的《滿江紅》都是后人重新譜曲,但也只能依靠權威人士的手筆才能被人接受。以致很多宋詞也只能采取吟詩的辦法折中一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吟誦風格。作為讀書方法,吟誦也有其缺陷,因為調子幾乎只有一個,在表達感情上就難免有所不足,豪放的跟婉約的如何通過吟誦來表達,這就是個問題。“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跟‘月落烏啼霜滿天’完全是兩種情緒,這就需要通過音調的高低快慢、抑揚頓挫來加以區分,有時還得加上肢體語言補充表達!蔽杭苇懻f,“但說到底,吟誦只是讀書的方法,不是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