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家人一起外出就餐已成“家常便飯”,食品安全問題也為越來越多的市民關注。近日,公安部偵破特大“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更是在全國引起極大反響。面對令人“談油色變”的地溝油現象,4月17日,婺城區衛生監督部門率先行動,對轄區內餐飲單位開展“地溝油”專項檢查,以保障市民就餐安全。
婺城未發現問題食用油
4月17日上午9時25分,檢查人員和記者來到位于白龍橋鎮上邵移民村的“胖子飯店”。在廚房里,廚師們正在準備當天午餐的材料,地上放著一大桶用塑料桶裝著的食用油,桶上印著“金鼎”一級大豆油的標志,該店工作人員稱這就是他們平常燒菜用的油。
檢查人員先仔細核對了油桶上是否印有生產廠家、產品編碼、廠址電話等信息,接著打開油桶看了看顏色,聞了聞氣味,未發現異常。在檢查購油發票時,該店工作人員說,工作人員說是油是老板進的,進貨渠道肯定沒有問題,但現在老板不在店里。
檢查人員又檢查了廚房內的豬油和煎炸食物用油。廚師說,豬油是買來生豬肉自己熬的,每次熬的數量在2公斤左右,煎炸食物用油一般是用到油的有點混濁就不用了,檢查人員對豬油和正在使用中的煎炸食物用油看了看顏色,聞了聞氣味,未發現異常。檢查人員當場告知廚師炸食物用的油使用3天就應換掉。
正在此時,飯店老板邵建成從外面回來了,他告訴檢查人員,“金鼎”一級大豆油是從白龍橋鎮上的食用油脂批發點購進,并找出購進發票給檢查人員看。當檢查人員要求老板拿出食用油采購的臺賬登記本時,老板稱,衛生監督所發的臺賬登記本3個月前用完了,就沒有登記。而按照相關規定,店家進食用油應該索取購油發票及對方的營業執照,并做好采購記錄。
檢查人員隨后來到同在白龍橋鎮上邵移民村的李基民小吃店。這是一家規模較小的小餐飲夫妻店,廚房里放著數桶“金龍魚”食用調和油和“金鼎”一級大豆油,還有兩桶顏色較深的油狀液體。老板娘說,她家給顧客燒菜用的油就這三種,顏色較深些的是自家油菜籽壓制加工的土菜油。檢查人員打開菜油瓶蓋,廚房里有股菜油香味彌漫開來,未發現異常。
在檢查購油發票時,老板娘拿出一張購油發票,上面沒蓋任何印章,也沒有供油單位的名稱。檢查人員要求其提供購油記錄,老板娘卻說沒有。
隨后,檢查人員又檢查了同是上邵移民村李壽倉小吃店等幾家小吃店,均未發現有問題的食用油。
衛生監督執法人員介紹,從檢查情況來看,轄區內大部分餐飲單位使用的食用油等食材來源渠道清楚,都是從正規固定的糧油批發點購進,沒有發現有問題的食用油。但在核查進貨渠道時,店家的索證還不夠齊全,無法提供相關證明和采購記錄,只是說每次食用油用完都是到固定的食用油批發點購進的。而在此次檢查中還發現,所有的餐飲店都沒有對餐廚廢棄物處置情況進行登記記錄,只說是被附近的養豬場拿去喂豬了。針對發現的問題,區衛生監督部門提出了書面的監督指導意見,并發放了《浙江省餐飲經營單位食品及原料采購索證臺賬》,要求店家進食用油應該索取購油發票及對方的營業執照,并做好采購記錄,做好餐廚廢棄物處置。
據此次行動帶隊的區衛生監督所滕獻良所長助理介紹,自2011年9月1日起至今,婺城區衛生監督所已經對轄區餐飲店進行700余家次食用油檢查,均未發現地溝油。消費者如果在餐飲消費過程中對店家的用油覺得有問題或餐飲店的衛生有問題,可以撥打該所的24小時投訴舉報熱線96301進行反映。
如何辨別地溝油
談到“地溝油”,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從街邊馬路井口里撈上來的一桶桶混雜著腐敗食物的不明物體。其實“地溝油”這個詞從剛剛出現到現在,已經從單指一種油衍變成為所有通過加工非正常原料生產出來的食用油的統稱,包括回收油、泔水油和各種動物的邊角料煉成的油。研究表明,長期攝入地溝油會對人體造成明顯傷害,如發育障礙、易患腸炎,并有肝、心和腎腫大以及脂肪肝等病變。
地溝油對健康危害那么大,那么如何辨別地溝油呢?網上曾流傳著用醬油分層法、冷凍法之類的檢驗地溝油,實驗過后,大家卻發現完全沒效果。這兩天,微博上又流傳一個超火的檢驗方法——大蒜驗地溝油。雖然版本不同,但其核心內容大概為:“炒菜時放一顆剝皮的蒜頭(蒜子),蒜子對黃曲霉毒素最敏感。如果蒜子變紅色就是地溝油,含有大量黃曲霉毒素。”除了上述內容外,有的微博加上了更多解析,例如“地溝油中含有黃曲霉毒素,蒜遇到黃曲霉毒素就會發生化學反應,因為里面的鐵被還原。”此法聽起來貌似更有“科學依據”,到底管不管用呢?
記者咨詢了金華某高校一姓張化學老師,張老師說,網上這個方法她也知道,但所謂“大蒜遇黃曲霉毒素變色沒有科學依據。”他介紹說,“黃曲霉毒素是一種強致癌物,但并不會與大蒜發生化學反應變成紅色,大蒜即使氧化變色也是藍色或者綠色。”張老師還稱,普通食用油、花生等放得時間久了也會有黃曲霉毒素。
他還特別強調:“其實地溝油安全風險中已被證實的最大危害成分是多環芳烴,食用油經過反復加熱,如炒、烤、炸、煎等,就會產生多環芳烴,其對成人具有很強的致癌、致DNA突變的危害,對胎兒具有很強的致畸作用。”
區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則稱,地溝油的來源渠道多,成分種類不同,制作方法不一樣,目前國家沒有檢測地溝油的標準。去年12月13日,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通過衛生部網站發布了公開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的通知,但征集到的方法都無法有效識別地溝油。
如何把吃到地溝油的機會減少到最低呢?雖然到目前科學家還沒有找到一種理想的檢測和鑒別地溝油的手段,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可以學會通過看、聞、嘗、聽、問五個方面鑒別食用油真劣。
一看。看透明度,純凈的植物油呈透明狀,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混入了堿脂、蠟質、雜質等物,透明度會下降;看色澤,純凈的油為無色,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油料中的色素溶于油中,油才會帶色;看沉淀物,其主要成分是雜質。
二聞。每種油都有各自獨特的氣味。可以在手掌上滴一兩滴油,雙手合攏磨擦,發熱時仔細聞其氣味。有異味的油,說明質量有問題,有臭味的很可能就是地溝油;若有礦物油的氣味更不能買。
三嘗。用筷子取一滴油,仔細品嘗其味道。口感帶酸味的油是不合格產品,有焦苦味的油已發生酸敗,有異味的油可能是“地溝油”。
四聽:取油層底部的油一兩滴,涂在易燃的紙片上,點燃并聽其響聲。燃燒正常無響聲的是合格產品;燃燒不正常且發出“吱吱”聲音的,水分超標,是不合格產品;燃燒時發出“噼叭”爆炸聲,表明油的含水量嚴重超標,而且有可能是摻假產品,絕對不能購買。
五問:問商家的進貨渠道,必要時索要進貨發票或查看當地食品衛生監督部門抽樣檢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