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婺城區竹馬鄉向家源村,一位老人提起村支書姜寶釵的兒子時,滿是贊許:“這孩子秉性純良!”一個現年35歲、事業成功的男子,得到“秉性純良”的評價,實在難得。可是,只要你走近他的家庭,聽一聽他母親姜寶釵的經歷故事,你便能恍然大悟:正是母親的昨天,造就了兒子的今天!這是因為——好母親以身示教:孝為先,善為本!
58歲的姜寶釵依然沒有退休,為了幫助事業越做越大的兒子分擔壓力,她扛起了浙江高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浙江金華新型塑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的職務,每天早出晚歸地管理著企業生產方面的事務。
一肩挑著企業管理工作的姜寶釵,另一個肩頭則是向家源村村莊發展的擔子——去年,她被村民推選為該村支部書記。事實上,此前,她已經擔任了向家源村28年的婦女主任,兼15年村委;10年的竹馬鄉人大代表;6年的婺城區工會委員;6年的婺城區婦聯委員;3年金華市婦聯委員。她還曾先后榮獲金華市敬老先進個人、婺城區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并連續多年被評為婺城區優秀婦代會主任、竹馬鄉先進婦女工作者。
在工作和榮譽背后,姜寶釵有一個溫馨、幸福的大家庭,已被逐級評為區級、市級、省級和國家級“五好文明家庭”。這個大家庭,物質上有著一個從貧苦走向富裕的過程,而精神上始終秉承著“孝為先,善為本”的傳統,在母親姜寶釵的言傳身教下,影響著子女乃至孫子女,令這個家庭始終洋溢著幸福滋味。
孝為先:讓婆婆和我們生活吧!
姜寶釵娘家在竹馬鄉姜衙村,小時候,她家的條件比較艱苦。于是,作為女兒的她沒有獲得求學的機會,“七八歲便開始操持家務了”。原本就性格開朗的她,在一貫的辛苦勞作中,更形成了做事爽利、果決的風格。
20剛出頭,姜寶釵出嫁了,丈夫是向家源村的潘惠孫。在當年,潘家的條件比姜寶釵家還差:不僅家徒四壁,還背負著債務,而且因父親早逝、兄弟姐妹又眾多,生活壓力相當大。她的選擇讓好友頗不理解,隱諱地勸她:“向家源這個地方,還不如姜衙好,你何必嫁到那里去吃苦?!”姜寶釵只是笑笑,因為她相信自己的眼光,認為潘惠孫為人善良、有擔當,值得嫁!
潘惠孫在兄弟姐妹中行四,姜寶釵嫁入他家,上頭的兄姐已成家單過,母親和兩個妹妹與他們共同生活。“那時候,家里只有一間大臥室,被隔成兩間,婆婆和兩個小姑睡前半間,我們睡后半間。后半間貼著山壁,潮濕是不用說了,還很黑,即使白天也伸手不見五指。”提起當年的艱苦,姜寶釵一臉平靜。最初幾年,為了還債和生活,姜寶釵夫婦起早貪黑地種田、養花,即使兩個兒子陸續出生,也是帶孩子與勞作同步進行。兒子小的時候,她每天凌晨起床,背著孩子勞動,早飯后才托給婆婆或小姑看顧;兒子大一些了,她便經常自己帶著下地,讓孩子在田邊玩耍,自己一邊干活,一邊分心照料。
婚后第三年,心中顧慮長期合住會讓媳婦不喜的婆婆提出了分家。在農村,分家是大事,除了財產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必須全家到場確定贍養老人的方案,還要有村干部作證明人并寫下相關文書。正當兄弟姐妹們為了母親的衣食住行而鬧哄哄地你來我往時,姜寶釵爽利的性子“發作”了。她拉過丈夫說:“婆婆和我們住得好好的,干嘛要分家?公公已經不在了,就讓婆婆和我們生活吧!”就這樣,在接下來的30多年中,婆婆跟著姜寶釵一家,從老屋搬進新房,又從鄉下遷入城區,始終生活在一起,直到老人在93歲高齡辭世。
姜寶釵的行為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兩個兒子。在她的記憶中,小兒子對她的“粘乎勁兒”讓周邊的人都很羨慕。“我和他一起出門,晴天他會牽著我的手或摟著我的肩;下雨天就一手摟著我一手幫我撐傘。認識的人看到我們娘兒倆出門,每次都說我有福氣,兒子這么貼心!”說著這話,姜寶釵擦起了眼淚,她的小兒子10年前因一次意外事故已不幸去世了。
大兒子潘剛相對內斂一些,卻在得知自己弟弟的意外后,毅然從加大拿飛回到父母身邊。彼時,他在加拿大經過一年的適應和努力,已經接到了該國一所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可是,對于放棄這樣難得的機會,潘剛沒有絲毫后悔。他對姜寶釵說:“弟弟走了,我知道你受不住。讓我留在你和父親身邊,我來扛家里生意上的事。至于我的學業,在國內也可以繼續。”潘剛說到做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浙師大的商業碩士。
在母親的影響下,潘剛對奶奶也十分孝順,每次外出回家必然先進奶奶房間,甚至經常膩在奶奶身側,陪著睡上一晚。奶奶離世的前一天,他因公司業務出差,人已進入機場,甚至行李都托運走了,卻接到家中電話:奶奶不省人事了。他立即驅車趕回金華,一再懇求醫院的腦科專家再想想辦法,得知確已無力回天后,忍不住淚流滿面,傷心不已。
善為本:兒子接力父母“愛心棒”
“為人要善良、要講道德!”這同樣是姜寶釵教育子女的信條,也是她自己的行為準則。25年前,一個剛出生10天的小囡囡被人遺棄路邊。看著這個可憐的女嬰,姜寶釵大為心疼,毫不猶豫地將她抱回家中撫養。多年的含辛茹苦令幼小的嬰孩成長為如今懂事能干的大姑娘,還在去年成了家。對于這個養母,姑娘孺慕情深,對記者說:“這輩子我就認(姜寶釵)這一個媽媽!”
姜寶釵夫婦從80年代初期開始創業,先是辦茶廠、承包孵房,再到入股水泥企業,最后“涉水”塑料管業,直至成立集團公司。這個過程中,夫妻兩人經歷并克服了無數困難。而在他們小有成就開始,兩人便立即投身于各項慈善事業。90年代至今,每逢過年過節,姜寶釵都會和丈夫一起,去看望一些孤寡老人,給他們送錢送物。平時,她一旦聽說身邊有家庭困難導致孩子學業難以為繼的情況,都會主動與孩子結對,幫助對方繼續學業……
如今,姜寶釵與丈夫都年紀漸長,事業上的擔子大部分都移交給了兒子兒媳。同時,“愛心棒”也有了延續和發展:如今,兒子每年都要拿出一筆錢,在節日里給老家村里的年老體弱者送點慰問金;與婺城山區一些條件艱苦的家庭結對子,幫助這些家庭的孩子繼續學業。如今,潘剛正結對著4個高中生、兩三個初中、小學的孩子。他的妻子亞娜——一位來自烏克蘭的姑娘,在姜寶釵的影響下也愛上了做善事:工作之余,亞娜常常帶著禮物到福利院看望孤兒;熱心幫助身邊的困難人士。對于婆婆,亞娜很是佩服,她說:“跟婆婆比,我所做的差太遠了!”
事實上,這一家子的善舉,讓不少人心懷感激,向家源村孤寡老人潘大爺就是其中一員。他告訴記者:“我沒有子女,可寶釵家每年都給我幾百、上千元的零花錢。有錢人小氣的很多,像他們這樣看重老人、對老人好的有錢人,很難得。”潘大爺還有些羞澀地透露,有時候他因為身體上的病痛想治療,或者手頭緊了,還會“厚著臉皮向寶釵或她的兒子討點錢用用”,母子倆從不會給他臉色看,反而體諒他無人照管的難處,盡量滿足他的需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除了與人為善,姜寶釵在教育子女時也要求他們在自身修養上“以善為本”。平時,她與子女保持平等的和諧關系,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理解他們的心理,在幫助解決遇到困難的同時,耐心地引導他們辨別是非,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堅持正義,反對邪惡。她的3個孩子,從小到大都保持著勤儉節約、待人謙和的良好品性。即使如今這個家庭資產已達數十億元,全家人依然踏踏實實地努力做事、謙虛做人,更絕緣于賭博等各種不良習慣。
相信這個由“最美媽媽”姜寶釵打造出來的幸福家庭,這個崇尚“孝為先、善為本”的家庭,會一直美滿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