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埠鎮山下陳村,提起童惠蘭來無人不知,她無微不至地照料年近花甲的公婆,贏得村民的尊敬,都說她是孝媳,是賢妻,是良母。面對別人的稱贊,她總是淡淡地說:“我只是盡兒媳、妻子、母親的責任。”她用言行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為全村的婦女作出了表率。
自從童惠蘭走進這個家庭來,她默默奉獻著,尊老愛幼、團結鄰里,如同女兒般照顧著公婆的飲食起居。童惠蘭的丈夫在村里擔任黨支部書記,村里事多,平時無暇顧及家里的活計,她就一個人攬下了所有的農活、家務,同時孝敬老人,愛護小孩,樣樣都不落下。她婆婆上了年紀,身體經常有些小毛病,所以惠蘭對婆婆的身體一直掛在心上,遇到天氣變化時,總忘不了提醒婆婆少穿件衣服或加件衣服。在婆婆生病期間,童惠蘭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經常是看著婆婆安心睡下了,她才又理出時間來去做別的事情。老人年紀大了,吃不慣太硬的東西,她經常會費著心思為老人烹調一些煮軟煮爛的補品滋補身子。雖然對公婆如此關心、照顧,但是有時候童惠蘭換來的卻是公婆的不理解。盡管如此,童惠蘭還是沒有絲毫的怨言,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著生病的公婆。這么多年來,公婆在她的細心照顧下安享著晚年,現在逢人就夸:“有好兒不如有個好兒媳,我家惠蘭比我親閨女還親。”
童惠蘭不僅是家中的頂梁柱,更是鄰居眼中的女強人。她平時做事風風火火,但待人卻很細致。見到村里老人,她主動問好,噓寒問暖;見到隔壁鄰居農活忙,無暇顧及孩子,她主動把孩子帶到家中照看;村里哪家老人有個傷風感冒、病痛啥的,她都會記在心里,及時送上藥物;家里做了好吃的,也不忘給老人們和隔壁鄰居送上一份。
童惠蘭還是村里出了名的能干媳婦,她于1993年7月辦起縫紉加工廠,帶動了村里婦女們一起搞起了副業,這樣村里的娘子軍們既不用出門,還能照顧家里,一個月下來還能掙到幾百元一舉兩得,她的為人也深得村里婦女們的認可。
童惠蘭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一鳴驚人的能力。她只是用自己認為“應該做的”這一思想,指導著自己的行動,不僅樹立了尊老愛幼的榜樣,也是新時期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的典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