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區羅埠鎮青陽鄭村,鄭勝英家是一戶相當普通的家庭,不是大富之家,也沒有當大官的家庭成員,連孩子畢業的學校也是普普通通的。可就是這樣一戶看起來什么都不“出挑”的家庭,在村里卻頗多贊譽,村民們都說:“這個家庭很和睦,家里的老人很幸福!”因為這個家有一個善良溫柔的女主人,她以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孝”之義,由此教出了一個同樣孝順的好兒子。
就在前些天,鄭勝英感冒了。26歲的兒子鄭晟立即帶她到醫院看病,將她送回家并囑其按時吃藥后,才匆匆趕往城區上班。鄭晟的班是24小時制的,第二天天亮才下班回家。到家后,兒子并不休息,急急地拉住正要出門干活的母親說:“媽媽你正感冒著,去休息吧!今天家里的活我全包了。”這“家里的活”可不少,鄭勝英辦著一個養豬場,還要照顧身患嚴重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必須手腳麻利才能當天干完各項活計。可是,兒子態度“強硬”,認為自己年輕,少睡一天無妨。于是,兒子休息的那兩天,鄭勝英便有些“無奈”又滿是幸福地做了一回清閑的“病人”。
這便是鄭勝英家發生的一件平常小事,這樣的事,幾乎貫穿了這個家庭全部的生活。
鄭勝英今年51歲。27年前,她嫁給了同村的鄭紅喜,很快有了兒子鄭晟。高中畢業的鄭勝英性子溫和、耐心,與丈夫生活和睦,對公婆謙讓有禮,一家子過得相當和美。讓鄰里贊嘆的是,27年來,鄭勝英從未與公婆紅過臉,雖然與老人分家另過,而且公婆老兩口至今身體都挺健康,經濟條件也不錯。可她挺支持丈夫、兒子逢年過節給公婆送點“過節費”,平時只要她家做好吃的,諸如買了時鮮好菜、包了餃子或煮了面條,她也必定要給公婆送去一些。對此,鄭晟深有體會:“從小我就經常被老媽當作‘小跑堂’:或者給爺爺奶奶送些吃的、用的;或者跑去叫他們上我家來吃飯。”
這樣簡單而美好的日子一直持續著,只是在10年前又增加了新的內容。鄭勝英有一姐一弟,但姐姐遠嫁他鄉,弟弟也長期在外地工作、生活。2003年,因為父親去世的緣故,獨居的母親傷心之余患上了老年癡呆癥。“一開始,我母親記性變得很差,很多事轉身就忘了,但基本生活還能自理。可逐漸發展下去,連煮飯燒菜都做不好了,直到最后,成了一個智力和生活能力都和1歲左右孩子一樣的重癥老年癡呆患者。”鄭勝英回憶,自己母親病情轉變的過程,只有短短三四年時間。
因為姐弟都遠在他鄉,鄭勝英主動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最初,她每天早晚各回娘家一趟,看看母親的情況,幫著安排母親當天的一日三餐。后來,母親病情加重,她便承包了娘家所有家務,“只讓媽媽每天用電飯煲給自己燒一下飯”。5年前的一天,鄭勝英在下午時間抽空回了一趟娘家,結果發現母親煮在電飯鍋里的飯已經焦了,卻仍未拔掉電源插頭,而且鍋里的飯也沒有吃過的痕跡。看著母親人事不知的樣子,鄭勝英很心疼,冒出了將母親接回家照顧的念頭。
可是,農村有著兒子贍養父母的慣例,自己若直接將母親接回家,丈夫公婆會有意見嗎?姐姐和弟弟又是什么態度?想到這些,鄭勝英決定先做好“前期準備”工作。幸運的是,鄭勝英的丈夫、公婆都支持她的決定;姐姐和弟弟也希望能由她照顧母親,兩人各出一點錢作為老人一部分的生活費。于是,鄭勝英生活中又多了一項重要內容———照顧母親的生活起居。
這五年多來,鄭勝英像照顧嬰兒般對待母親,吃飯、穿衣、洗漱,甚至老人有時候大小便失禁,也是她不厭其煩,一次次及時給老人洗換。鄭勝英對老人的孝心,感動了不少村民。該村曾經當過老師的邵卸香老人便帶著幾分感慨對記者說:“現在農村中不尊敬長輩、不贍養父母的事并不少見,對生病的父母能照顧周到的更少。你看,勝英的媽媽今年88歲了,雖然連生活都無法自理,可整個人很健康,氣色也很好,如果照顧得不夠細致周到,顯然不可能像現在這樣。我覺得當勝英的長輩,真幸福!”
都說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言傳身教最重要。鄭勝英對公婆、對母親的孝心,在兒子身上得到了潛移默化。26歲的小伙子,應該正是貪玩的時候,可鄭晟一邊在市區上著班,一邊努力挑起家中養豬場的部分活計。休息的日子,鄭晟大多呆在家里,幫母親喂豬、干家務、照顧外婆。面對鄰里的稱贊,小伙子還覺得挺不好意思:“媽媽又要養豬,又要照顧外婆,整天豬場和家里來來回回跑許多趟,太辛苦了!我休息的時候,幫她多干點活,讓她輕松一些,很應該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