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屆中國仙源湖桂花節婺劇坐唱班擂臺賽側記
習習秋風,綿綿秋雨,催開了滿城的桂子,秋日的婺城,整個籠罩在幽幽的桂香里,游走在大街小巷,吮吸著淡淡的桂香,人心變得平和寧靜,時光里也平添出幾分優雅和綺麗。9月22日,第四屆中國仙源湖桂花節婺劇坐唱班擂臺賽就在這滿城的桂香中熱熱鬧鬧的開場了。
打頭陣的照例是經典曲目《花頭臺》。第一個上場的羅店代表隊隊員們身穿紅裝,腳蹬皮鞋,一個個意氣風發、神采飛揚,鑼、鼓、板胡,還有十多種不為常人所熟知的樂器,在這些平時扛慣了鋤頭的農民手中,奏出了鏗鏘激越、蕩滌人心的樂曲。
有的隊員演奏得尤其賣力,手上敲擊著樂器,頭也隨著節奏擺動,有的觀眾看得也特別投入,時而閉目陶醉其中,時而伸出五指,跟著樂點跳動。一曲演奏完,臺下觀眾們紛紛叫好,掌聲、歡呼聲一陣接著一陣。市民徐建宇一臉興奮:“我最愛聽《花頭臺》,今天可過足癮了。”
羅店代表隊今年43歲的隊員何美鳳走下舞臺后,對記者笑言他們都是來自羅店后溪河村的“戲二代”:“以前我們村自己有個劇團,戲唱得好,遠近都小有名氣。我父母都是劇團里邊的,小時候我常跟著他們到處去表演,耳濡目染的,自己也喜歡上了這門藝術。”
18支代表隊參賽,其中有8支都是演奏《花頭臺》。在金華,有這樣一句老話,“聽了花頭臺,丟掉碗和筷”。婺劇演出,不論大小劇團,不論城市農村,首場演出前一定要加演由全體樂隊人員演奏的《花頭臺》。作為婺劇的瑰寶之一,《花頭臺》既有強烈粗獷的陽剛之美,又有小橋流水的陰柔之美,兼且熱鬧喜慶,充滿著濃郁、香醇的江南鄉土氣息,聽之令人陶醉其中。
白龍橋鎮臨江村代表隊的領隊杜青青坐在觀眾席里,表情很悠閑,她時而攬鏡自照,看臉上的妝容是否完好,時而跟著臺上比賽的樂隊哼著調兒。“我們隊的表演還沒開始,先聽聽看其他坐唱班的演奏,學習學習。”杜青青還說,這次村里來參加擂臺賽,名次還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平時自娛自樂的農民有了一個展示的舞臺,大家都很高興。
時值桂花節前期,有的代表隊為了桂花節特別創作了新劇本。其中塔石代表隊選送的婺劇小演唱《情結仙源湖》尤其惹眼。一個個穿紅著綠的村婦手執桂花枝,翩翩登場,帶來了一段月宮吳剛下凡前往安地仙源湖,被當地的美麗風光和村民的富足生活所吸引,與善良村姑桂花喜結良緣的故事。
“喇叭吹得震天響,鑼鼓敲得心花放,桂花盛會迎新郎,安地新歌唱不完。”詼諧有趣的故事讓臺下觀眾都看得樂呵呵的。劇本的創作者洪增貴說:“這個劇本我花了兩個月時間創作,編好后,就與塔石鄉百善村文藝隊的農民朋友們每天抽出兩個多小時,一邊排練一邊修改,才有了現在的成品。”
表演結束后,隊員們紛紛下臺卸妝,《情結仙源湖》中最重要的道具“桂花”被隨意堆放在一邊的桌子上,仔細一瞧之下令人乍舌,原來這些桂花枝猶自帶著雨珠,散發著馥郁的芬芳,竟是新鮮的真桂花。“本來也準備了塑料桂花,但大家都覺得用真花效果更好,所以今早4點就起床了,這些都是一大早從田里摘來的。”臨江村代表隊的一個隊員一邊整理換下的戲服,一邊得意地說:“不是我自夸,我們這些人,除了種田干活是一把好手,文藝歌舞里頭也都是能人,婺劇、山歌、流行歌曲,樣樣都唱得挺專業。”
這邊廂有的忙換服裝,有的忙補妝,有的忙練嗓,那邊廂好戲又在登場了。雅畈代表隊帶來了經典的《三請梨花》選段,扮演樊梨花的是今年39歲的葉林,只看她一雙吊眼流光婉轉,眉宇間又含著一股子英氣,唱腔清澈動聽,一出場就大放異彩。臺下觀眾紛紛議論開了,“這個樊梨花唱得有味道,好聽!”“眼神很到位啊,看起來挺專業的。”……
原來葉林確實是個“半專業”人士,20多歲時曾是江山婺劇團的一名花旦,后來回金華做起了小生意,平日里雖然事務繁忙,但婺劇這門最愛的藝術卻沒有丟開。只要一有空,她就會叫上村里的幾個好姐妹,一起依依呀呀唱上幾段。在她的帶動下,村里很多愛好文藝的婦女都成了婺劇迷,而她們的天分也讓葉林著實欣喜:“有的就是自己看視頻,學了沒幾天時間,擺起架勢來居然就像模像樣了,我都佩服得不得了。”
臺上可媲美專業劇團的演出讓觀眾們看得特別盡興。今年85歲的田金青看了一整天的表演后,大嘆“有水平,不是隨便玩玩的。”老人家是安地鎮黃桑園村的村民,一輩子沒有沒有別的嗜好,就愛聽個曲、看個戲,一次坐公交的時候聽說有個婺劇坐唱班擂臺賽,立馬回去把消息散布給了村里有同好的幾個朋友,這天呼朋結隊的來了七八人,人人都看得眉開眼笑、連呼過癮。
據了解,“坐唱班”已在婺城農村流行數百年了。以前農民迎神賽會,慶賀豐年,操辦紅、白喜事,都少不了要請坐唱班來吹吹打打一番。坐唱班的成員,大都是最基層的農民,表演上無拘無束,在濃濃的鄉土味中,盡顯自然原始的地方特色。
別看舞臺上他們一個個都打扮得架勢十足,平日里,坐唱班的活動是非常靈活隨性的,大家農忙時候分頭種地,農閑時候則聚在一處唱戲,也不用什么布景燈光,一班人圍著一坐,即可鳴鑼開場。這種“自拉自唱,自娛自樂”的特點,充分體現了“草根文化”的魅力,因此,幾百年來,坐唱班都是農民非常喜歡的娛樂方式。
此次參賽的18個代表隊,都是婺城各鄉鎮(街道)擇優選拔出來的,扮相齊整,演奏嫻熟,詞曲精妙,唱念做打之間,就構成了一幅婺城新農村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生動縮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