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楠塘村一直以來都有心修繕徐氏宗祠,但真正讓石楠塘村人下決心的契機是一次偷盜事件
頭頂云天徐氏宗祠
![]() |
![]() |
(記者 樓婷文/攝)
在雅畈鎮石楠塘村,有一首沒有被記載,卻人人都會吟的詩:“天然左右兩丘陵,型肖雙魚躍水凌;春漲秋洪當砥柱,山明水秀映魚燈。”形容的就是距今有400年歷史的徐氏宗祠。
據村里的老一輩介紹,石楠塘村徐氏祖源應追溯至玄宗開元十七年正月出生的徐進忠,時任東陽郡參謀國元師府行軍長史,可他并不是石楠塘村的人,石楠塘太公徐添是徐進忠的子孫,關于他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石楠塘村原先村中有一口38畝的大水塘,水塘邊種了一棵石楠樹,這是村名的由來,徐添原住在西大路村的西角,相傳他放鴨經過石楠塘,鴨子進了水塘戲水,怎么趕都不肯出來,為此,徐添舉家遷到了石楠塘村,這才有了石楠塘徐氏一脈。徐姓是石楠塘的大姓,800多名人口中,就有400多名徐姓人。村里的老會計徐樹良是徐氏第11代后人,今年已經80多歲了,在他緩緩的敘述聲中,我們揭開了徐氏宗祠的歷史封印。
石祠全名“永清徐氏宗祠”,據說由周邊12個村落的徐姓族人共同出資興建,現存為明萬歷年間遺構。宗祠位于石楠塘村外的武義江畔,遠處群山疊翠,風景秀美。三進兩天井的“粉墻黛瓦”坐西朝東,硬山頂,山面不建馬頭墻。正對大門外有影壁一堵,剖面呈梯形。正門上有門樓,解放后因為用作學校和糧庫而遭拆毀,由粗壯的月梁式額枋可推斷出當年的恢弘氣勢。門廳面闊五間,明次間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單步后雙步用四柱,三架梁疑為近代維修改變;稍間穿斗式,八檁五柱。穿過門廳是寬敞的天井,左右各設三間廂廊,進深五檁用二柱,與前后廳相連。中廳高于天井三臺階,面闊五間,明次間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梁用四柱;稍間抬梁穿斗混合式,中柱落地,前后各用兩雙步梁,九檁五柱。中廳后又是一天井,兩旁各有三間廂廊,進深五檁用二柱,與前后廳相連。后廳地勢高于天井尺余,面闊五間,明次間抬梁穿斗混合式,前出廊,稍間穿斗式,九檁五柱。
石楠塘人都認為徐氏宗祠之所以歷經400多年還不倒,是因為占據了方圓內最好的風水寶地,前迎武義江,左右靠山,兩座石山就像兩個石盾,保護宗祠洪水不侵,大風不過,據說在山頂上喊上一聲,在宗祠內都能聽到。
徐氏宗祠之所以稱為“石祠”是因為它所有建筑的結構幾乎全由金華南山的石料打制而成。98根人工打磨的整體石柱落地頂檐,宗祠內還有兩面用泥土燒制的磚石所砌的墻,與圓明園的石材相同,通過專家鑒定,對研究浙中明代建筑和宗族民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如今,走進祠堂,只見祠堂的屋頂和墻壁都用木頭支撐著,除支撐了四百余年的抹角內幽石方柱仍舊完好如初,冬瓜梁、蝦形梁、柱礎、額枋、櫨斗、雀替、斗拱等處的石雕構件簡潔大方且少有損壞外,祠堂內的匾額和隔扇早已洗劫一空,木雕牛腿缺失,部分墻體、檁椽受損嚴重,地面上到處散落著破碎的瓦片。前段時間,一根石柱倒塌了,徐樹良蹲下身,心疼地直說:“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石楠塘村一直以來都有心修繕,但真正讓石楠塘村人下決心的契機是一次偷盜事件,據村書記龔國中介紹,多年前,鄰村有人將沉在祠堂前武義江內的香爐打撈出來販賣,村里得知后,立即上報,與上級部門一起將已出售的香爐追回。從此以后,村里將保護宗祠的工作正式擺上了議程,在宗祠旁修建房屋,出資聘請專人巡邏,2007年,正式著手修起了徐氏宗譜,目前,已基本完成初步的資料整理工作,2013年爭取完成。
石楠塘村歷史悠久,自古為水陸交通要道,記者了解到,除“石祠”外,村內還保留了清乾隆年間的石牌坊一座、明清時期的古廟兩座和古民居多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