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春的早晨,走到白龍橋集鎮的主干道上,深吸一口氣,迎面撲來雨后淡淡的青草香,倍感神清氣爽。去年12月,該鎮順利通過了省級“森林城鎮”的驗收。今年,白龍橋鎮以創建森林城鎮為契機,繼續提升集鎮綠化空間和品位。
——白龍橋鎮建設省級森林城鎮回眸
連日來,在白龍橋鎮主干道的花壇里,隨處可見一個個忙碌的身影,他們正在給集鎮妝點綠化。今年以來,該鎮完成了330國道以北至婺城新城區段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臨江工業園區綠化面積5萬多平方米。
據悉,白龍橋鎮綠化總面積已達12萬多平方米,轄區范圍內各個小區綠化面積達30%以上。今年,將大力實施村莊綠化示范村項目建設,組織實施綠化示范村提升工程,計劃創建區級示范村17個,市級示范村、森林村莊6個、省級示范村1個,其中馬海地、后杜村已基本完成區級示范村建設,等待有關部門驗收;積極實施“森林圍鎮”工程,在鎮區以西規劃建造238畝玉山公園,并著力打造郭力垅和清塘森林生態休閑基地建設,深層次挖掘白沙溪歷史文化底蘊,盤活森林生態資源。
近年來,白龍橋鎮建設森林城鎮勢頭猛。該鎮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創建過程中凸顯“水”和“山”兩個主題,依托“水”,圍繞“江溪”繪藍圖,大力推進沿江和沿溪開發建設,精心實施沿江布綠、依溪造園、圍橋造景、設景建園、開辟綠洲等綠化美化工程,相繼建成了綿延數十里的沿江和沿溪景觀帶,形成獨具白龍橋特色的生態長廊、風景長廊、文化長廊和休閑長廊,彰顯了溪流、森林、花園、精品建筑交相輝映的城鎮風貌。
“讓森林走進城鎮,讓城鎮擁抱森林,抓綠化就是抓發展”,已經成為白龍橋生態建設的重要理念。“十二五”期間,白龍橋鎮確立了“走在全區發展前列,率先在全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奮斗目標,并把創建森林城鎮工作納入城鄉一體化總體規劃,提出以“三園”(森林公園、生態田園、休閑莊園)為重點,以“一江兩溪三庫”(金華江、白沙溪、桐溪)為主線,以“三庫”為亮點(郭力垅、清塘、麻吉垅水庫),“三網”(道路林網、水系林網、農田防護林網)為基本面,以“森林圍鎮”為主體的創森戰略布局,堅持點、線、面、體整體推進“森林城鎮”創建工作。
近幾年,白龍橋鎮堅持集鎮鄉村、田野三位一體,公園、田園、莊園三園共建,把白沙文化融入到森林城鎮生態文化建設中來,復建了明代古塔洞山塔,建設了洞山公園、東方紅森林公園、廊橋公園、城防公園,致力提升森林城鎮文化品位;注重發展農家樂等森林休閑產業,建成了賢云居、唐莊、基能農莊等多個生態休閑示范農莊,促進了森林生態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而且,白龍橋鎮的花卉苗木業發展迅速,面積達到2.25萬畝,檔次不斷提升,經濟效益較高。為此,白龍橋鎮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集種植、養殖、休閑、觀賞為一體的綠色田園觀光區,力爭將東方紅森林公園與郭力垅水庫建成一個休閑生態大型公園,進一步提升集鎮的建設品位。
白龍橋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在連接城鄉的道路上,鎮里建起了風景林帶,特別是對330國道、賓虹路、二環線及集鎮主干道,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設計,建成綠色通道景觀示范路段,主要江河溪流兩側建設防護林帶,形成了林水結合的城市生態系統;打造農田防護林網,在5.1萬畝農田建起了高標準的防護林網,營造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的農田林網建設景觀。
2010年,白龍橋鎮生態鎮建設方案通過論證;2011年大規模開展綠化白龍橋活動,積極創建綠色小區、綠色村莊、綠色單位、綠色家庭,全鎮形成了層次多樣、結構合理、功能較為完備的城鄉生態網絡。2012年,白龍橋鎮著力抓好重點項目綠化實施,投入老集鎮綠化建設資金423萬元。其中包括,老集鎮所有沿街綠化10萬平方米,完成鎮標處綠化面積4000平方米。近三年,白龍橋全鎮共完成造林2606畝,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12.3平方米,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化26.6平方米,鄉鎮宜綠里程綠化率100%,市級綠化示范村達34.6%,全面完成創建工作任務指標,已投入城鄉綠化建設資金500多萬元,有力保障“創森”工作的順利推進。
白龍橋鎮有植樹造林的好傳統,去年,3月8日白龍橋鎮又組織全鎮干部、部分團員青年、婦女、麻吉垅水庫干部職工共120余人,參加麻吉垅水庫的義務植樹活動,共栽種桂花、無患子、廣玉蘭、茶花、廣玉蘭、香樟、金葉女貞等500余株,全民綠化意識在不斷提高。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