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既是軟實力也是硬實力,是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區域競爭的重要指標。大力推進文化強區建設,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對于提升社會文明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文化”作為單獨的一章來闡述,足見黨中央已將文化建設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面對新機遇,需認真把握,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努力構建具有婺城特色的文化發展之路,深入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大力推進“兩富”現代化都市核心區建設。
文化強區建設是“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點民生工程,要做好這篇大文章,必須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結合婺城實際,做大品牌文化、做強文化產業、繁榮群眾文化、強化遺產保護,穩步實施文化強區戰略,大力推進“兩富”現代化婺城建設。
1.做大品牌文化,著力提升文化影響力。文化品牌是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突出代表性并被大眾廣泛認同的文化標識,是國家軟實力、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之一。一是統籌規劃,突出重點。打造婺城區文化品牌,應堅持城鄉統籌、區域統籌、軟硬件建設統籌和項目統籌等原則,做到群眾文化、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三位一體”的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大力打造“山花爛漫·美麗婺城”文化品牌,充分整合鄉村農家樂旅游品牌和寺平村、上境村等古村落文化品牌,形成婺城地區集文化、旅游和經濟一條龍發展的產業化鏈條,全面推動地方經濟建設。二是優化載體,活動推廣。做大做強婺城區文化品牌,需要一些好的活動載體。要從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不同人群的實際出發,選擇適合各自需要的活動方式。將學校、機關、企業農村和社區舉辦的特色活動都納入到“激情婺城”文化藝術系列中來。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地位。三是優化隊伍,創作精品。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深入實施人才隊伍開發,全力打造“五個一批”人才隊伍。持續加大人才開發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創新人才開發方式。完善人才評價、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機制,促進年輕人才、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不定期召開文藝作品創作會,根據婺城文化的特點,創作一批富有時代特色、地方民俗特色的文藝作品,表彰一批高質量的原創文藝精品。四是營造氛圍,建好宣傳陣地。穩步推進報紙《今日婺城》、電視欄目《婺城新聞》、婺城新聞網三大平臺建設,積極向手機、戶外LED等新興媒體拓展延伸,強力打造濃墨重彩的全媒體時代。
2.做強文化產業,致力提升核心競爭力。文化產業是當代經濟中最活躍、最有潛力的朝陽產業。目前,婺城區文化產業總量、市場開發和綜合競爭力都處于較低水平,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婺城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很強的發展后勁。一是合理定位文化產業結構。婺城的歷史文化資源凝聚著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這是對城市文化產業結構進行科學定位的基本依據之一。另外,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受到城市經濟模式的制約和影響,同時也會反過來對城市的經濟運行態勢產生巨大的推動力。要結合城市本身的經濟運行模式,綜合各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判斷,找準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定位,做出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戰略規劃。二是抓好文化企業集團培育。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必須培育一批有實力的文化產業集團。浙中信息產業園的模式科學合理,發展前景廣闊,但僅只一個是遠遠不夠的,要加大培育扶持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九峰文化園、乾湖藝術區和雅畈眾生生態農莊觀光園等文化產業平臺。三是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要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良好的旅游市場,把文化與旅游進一步結合起來,加強兩者間的整合包裝,通過項目和品牌帶動,把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實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同時,要著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區域和文化旅游線路,特別是要在打造核心景區上下功夫。
3.繁榮群眾文化,全力提升文化凝聚力。群眾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社會民主文明的“推進器”。婺城區經過幾年的建設,群眾文化得到蓬勃發展,“種活”文化以后,下一步要思考的就是如何“養壯”文化,在提升水平,多出精品上下功夫。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完善陣地建設。在已創建5個農村文化大舞臺的基礎上,再擇優選點逐年創建一批大舞臺,形成“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積極推進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在全區建設一批示范帶動作用良好的農村文化禮堂。二是堅持標本兼治,創演并重,增強文化持久繁榮的內生動力。文化活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綜合體現,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跟上時代步伐,保持長久的生命力。為此,要一手抓演出,一手抓創作;一手抓機制創新,一手抓市場拓展,進一步提升文化活動的創演水平。三是提升“文化育文明”水平,加大文明創建力度。進一步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群眾性文明創建活動,精心打造一批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品牌,著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進一步深化“雙百結對共建文明”活動,大力推進“草根文明”創建,著力構建和諧機關、和諧企業、和諧校園、和諧社區、和諧家庭。深入實施“春泥計劃”,為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4.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努力提升文化源動力。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內容豐富而復雜,保護與傳承工作任務艱巨。一是做好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科學制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規劃,分若干片區按照不同等級分階段實施,篩選出第一批重點歷史文化村落,堅持“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原則,做好改造、修整規劃。邀請專家深入實地,根據改造修整方案,結合當前市場實際,做好各村保護開發經費預算,并積極向省、市農辦申報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項目,爭取資金支持。二是建立長效投入機制,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投入。結合“十二五”規劃的制定,科學指導“非遺”保護與利用工作,充分利用現代電子音像技術及網絡數字技術,建好、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加強宣傳,提高群眾對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認知度,同時在中小學的教學中適當安排課時,讓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走進課堂。充分發揮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作用,合理開發利用,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三是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管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要求,繼續做好對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實時跟蹤考察和管理,建立相應管理目標和制度,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給傳承人創造一個良好的授業平臺。結合婺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突出亮點,抓好典型,利用民間節日集會、開辦專門培訓班及參加各種民間展示活動等不同形式來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活動。
(作者系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