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還是白領嗎?這不是無聊之問,近日,一條有關“白領新標準”的微博,再次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按照這一標準,能夠稱得上白領的,不僅要有2萬元的月收入標準,還要有房有車有閑有品,他們要有自己獨特的娛樂方式,甚至還要重視低碳生活。對照此白領標準,眾多網友表示自己又在拖后腿了。
拖后腿的說法當然只是調侃之詞,眾聲喧嘩的網絡世界里,如此層出不窮的“XX標準”的準確性,也值得進一步追問,但眾多網友的不淡定心情是確鑿無疑的。正如媒體所描述的,近年來,白領們不僅收入水平與收入增幅在下降。他們雖然還是納稅主體,但與消費主力仍有距離,其他種種隱性權利更是難以兌現。
在一個理想的橄欖型社會里,白領等中產階層不僅應擁有相對居中的收入,擁有與之相匹配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文化權利,并且這個群體還應不斷擴大,如此社會才能更穩定。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不正常的中產階級現象的出現?對此,觀察者們早已指出,成因歸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高企的房價和波動的物價;“短腿”的社會保障體系;帶薪休假等法定權利的難以兌現;以及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制度授權的不夠。前兩者直接造成了白領等中產們感覺收入上縮水,后兩者指向的則是中產心靈滿足感上的匱乏現實。
要讓白領等中產們不再自我感覺弱化,獲得應有的體面感與尊嚴感,白領們就應該成為更被重視的一群人。換而言之,這也必須要是一個賦權與“松綁”的過程。收入分配改革已在進行,但進程必須加快,讓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盡快形成;關于房價與物價的宏觀調控需要更見力度,起到實效;征稅機制也不妨更靈活。與此同時,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上的國家投入需要繼續加大,而在關于種種社會權利分配的制度安排中,白領們也需要被設計者的眼光眷顧到。
我們或許可對一份白領標準心存戲謔,但千萬別把圍觀者們的不淡定當作笑話看,在一個快速城鎮化的年代,白領們自我認同心理的弱化,本質上更是一個如何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問題。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勞模代表座談時表示,要排除阻礙勞動者參與發展、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白領等中產階級當然也是社會的勞動者,他們也理應體面勞動與生活。現在,障礙他們不能完全分享發展成果的障礙就擺在那里,清除這些障礙或許看似繁瑣,也不會一日速成,但的確已是等待迅速行動起來的事情。 (摘自人民網)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