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草坪,鮮花,林蔭小道,樹梢上歡快的小鳥盡情歌唱,市福利中心的院落被裝點得如花園一般,9幢5層小樓掩映其中。院里,三三兩兩的老人或下棋,或打牌,或擺擺龍門陣,有說有笑,一臉無憂。在這群年逾花甲的老人中間,許志炎是其中一位。
生活照料無微不至
走近許志炎老人的房間,一股“溫暖”撲面而來。許志炎的老伴陳琳正在窗臺前做醫療保健操。他們的“新家”是一個有著近30平方米的“雙人間”,內外共兩間,屋子雖然不大但卻很實用,外面一間是老人燒水、讀報還有看電視、堆放雜物的地方。房間里擺放著一臺嶄新的彩色電視機,能夠接收到50多個電視節目,陳奶奶告訴記者,她剛來中心的時候還不會用數字電視,在中心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她現在能很自如地開關電視和調頻道,很喜歡收看中央電視臺的體育節目。
“福利中心跟自己家一樣,這里的工作人員待我們像親人一樣,照顧我們無微不至。”說起福利中心的“好”,許志炎滔滔不絕。在護理人員的陪伴下,老人品味著幸福的滋味。盡管非親非故,但護理人員懷著勝似親人的愛心、不厭其煩的耐心,提供著貼心又溫馨的服務,以兒女的角色盡行孝道、悉心照料。
記者來到市福利中心老人食堂,看到地面干凈、墻壁雪白,老人們三三兩兩地坐著用餐,一位老人不小心灑了點湯在地上,工作人員馬上過來拖干凈。食堂窗口的黑板上寫著老人們的食譜,每天各不相同。“今天中午吃紅燒肉、豆腐、炒黃瓜、包菜,晚上吃帶魚、炒豌豆、獅子頭、大白菜。”市福利中心工作人員說,接下來幾天,老人還可以吃到蝦、小黃魚、紅燒雞塊等葷菜。“我在家里吃的都沒有這么好,在這里住了大半年,我都長胖了。”提起福利中心的生活,這對夫妻贊不絕口。“子女工作忙,不能經常在身邊照顧,老倆口在家總是隨便弄點吃的,有時一盤菜能吃好多天。來到這里,吃好住好。”在福利中心感到快樂的,遠不止許志炎夫婦倆。“住進來以后才發現,生活一下子多彩起來。”坐在一旁的徐奶奶笑著說:“我兒子在外地工作,我平時都住在福利中心,生活一點也不枯燥。過春節,兒子把我接回家一起吃個團圓飯,我還舍不得這里的老朋友呢。”
最美不過夕陽紅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住進福利中心后,陳奶奶跟著老伴許志炎學起了打乒乓球。“她都打‘上癮’了”,許志炎向記者“揭秘”。陳奶奶把打乒乓球的好處歸納為“五益”——養神、護眼、健腦、助消化、勤四肢。誰也看不出面色紅潤的她,以前是個“老病號”。“兩年前我中風過。后來身體慢慢恢復了,可臉色依然很差。每天打半個小時乒乓球,覺得自己越來越年輕,時間都不夠用。”她爽朗地笑著。
許志炎老人今年82歲,是福利中心里的“名人”,看書、看報、寫毛筆字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另外,市福利中心的閱覽室、電腦房、書畫室、歌舞廳、曲藝廳、健身房,都是他平時愛去的地方。退休前,老人是一位機關干部。退休后,許志炎沒有像其他老年人一樣迷上麻將,反倒是愛上了作詩、畫畫。每天早飯后,許志炎一手拿著茶杯,另一只手拎著包去書畫室,靜靜地在里頭畫上大半天。去年,他的作品《什么是幸福》榮獲主題征文活動二等獎。人老思想不老,陳奶奶告訴記者,老伴現在學電腦打字,打算把平時寫的一些詩歌發表到網上。“年輕時我當過16年的兵,有的戰友卻犧牲了,而我們享受到了共產黨的福。”老人的晚年生活平靜安逸。經歷過舊社會苦難的老人,如今生活很幸福,他說托共產黨的福,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