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電報”,大概很多像我一樣的90后都從未見過,淺淡的印象也只是傳說當年沈從文寫情書給張兆和,讓姐姐張允和幫忙向張家二老求親,讓他“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允和得到父母應允,用電報一語雙關地只回了個“允”字。自那時起,我便以為電報如飛鴿傳信,紅豆傳情,是文人間的浪漫玩意兒。殊不知,在數十年前,尤其在改革開放初期,電報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據當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章老師回憶,上世紀80年代后期的初中語文課本中還有寫電報的學習內容,電報是何時淡出我們的生活的呢?日前,記者采訪了當年的電報投遞員范啟東、諸宣誠和報務員應大況,聽他們講講關于電報的故事。
電報投遞員老范:金華市區活地圖
老范全名叫范啟東,今年50歲。1980年,17歲的他進入郵電局,當起了一名電報投遞員,1983年被評為省優秀投遞員,據說當時金華獲獎的只有3個人,郵政投遞員一名,鄉郵員一名,還有一個就是他。老范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那年是他工作30多年來最輝煌的一年,這一年他拿到了除三八紅旗手以外的所有獎狀,而三八紅旗手是只授予女員工的,“其實那次評優活動,我也沒有什么特別出色的業績,主要是在所有的投遞員中,我是其中唯一一個沒有差錯的,也就是工作比較認真仔細而已。”老范介紹說。
因為老范當時騎的是自行車,所以被安排上固定的白班,負責江北西市街以西片區的電報投遞,為保證電報的時效性,他每隔兩小時就要出去一次,每天要出去四次,每天的總行程大概在五、六十公里,久而久之,把自行車車技練得很出色。
當時老范剛開始工作,對各個地段都不是很熟悉,老范回憶說,他負責的區塊有個鐵路新村,大多數居民都是外地人,因此電報的投遞量比較大。這個村子地勢很復雜,房子結構也很特別,編號更有意思,相鄰的編號也許相隔很遠,而完全沒有聯系的兩個編號的樓房,也許就挨在一起,就連鐵路新村的居民也很難完全了解整個新村的情況。這對電報投遞員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一個出發前不知道具體位置的電報,通常要耽誤很長時間才能送到。
老范騎著自行車,在很小的弄堂穿梭進出,有時還把自行車往肩上一扛,跨越鐵路線。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老范終于對自己服務區域的道路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后來,為了讓用戶盡早拿到電報,老范每次一拿到來電,就根據投遞的地址,在短短幾分鐘內,編排出一條基本不用走回頭路的投送線路,大大提高了投遞速度。老范不無得意地說,不是他夸口,金華除了對應片區內的報紙、信件投遞員,在整個城區應該很少有人比他更熟悉整個市區道路,鐵路新村也很難找出一個比他還熟悉整個區域的人了。
電報之于普通信件的最大優勢就是有較好的時效性,普通電報的全程時限是6小時,也就是說,從電信營業廳營業員收到發報人寫的電報開始計時,到收報人收到電報,整個過程不得超過6小時,其中流程包括去電翻譯、電報員將報文上傳至報房,報房根據不同的局向路由發至收報局,收報局又將來電翻譯成電文,然后交由電報投遞人員送至收報人的手中。在這6個小時中,其中3個小時是給投遞員的,所有環節都有明確要求,只要超過6個小時,就一定是有環節出現了逾限,就要追究該環節相應人員的責任,進行處理。加急電報的時限是4個小時,趕上電報到時,投遞員剛好出門,就很容易超時,所以每次出發前,老范都會到來電報的位置,看一下有沒有這次路上能順便帶上的電報,盡早投遞,以免耽誤用戶的事情。
當時通信條件差,打個長途電話有時也要折騰好幾天,而且途中可能出現很多故障,而電報時效性好,到達率高,便成為各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傳遞緊急信息的首選渠道。拍電報的目的大概有這么幾種:政府部門一般會有一些會議通知或者工作請示、指示;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則將電報作為合同憑證,如“款已匯”,“貨款已收到”等等;而個人發電報最多的是通知親朋好友來接車,如“20日80次到”,也有很多是十萬火急的大事。“做電報投遞,經常能看到人間百態,剛把一份電報送到用戶手上,一出來,就聽到里面嚎啕大哭,多半就是親友病危或者病逝,下一封電報送到,可能又會看到有人歡天喜地,可能是親友喜結連理,大喜大悲見了不少。”老范回憶說。
后來,老范考了摩托車駕照,單位便將他的投遞區域擴大到了整個城區,老范開著夢寐以求的摩托車穿梭在市區的大街小巷,“那時不要說摩托車,連私人的自行車也不多,當年開著摩托車上街,比現在開悍馬還拉風,這種感覺真的是很棒的。”說到這些,老范很是興奮。
1986年,老范結束電報投遞,開始從事單位電話總機維護的工作。后來隨著通信的發展,電話越來越普及了,傳真機也很普遍了,所以電報也慢慢的少了,再到后來,單位、私人的電報基本沒有了,只剩下天氣和水文方面的電報,最后只留下三人組留守。到了去年,三人組也被撤銷了,至此,在金華,電報業務完完全全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記憶里全是歡笑的老報務員應大況
現在金華市電信公司工作的應大況是當年郵電營業廳里的一位報務員,他介紹說,他的工作就是把電文譯為電碼,根據電碼轉譯出電文,四個數字對應一個漢字,數字基本沒什么規律。1980年,他剛開始接觸時,就整天翻著一個本子查電碼,和查字典差不多,先根據漢字偏旁筆畫找到部首,再找到對應漢字,旁邊就是對應電碼,“開始先記常用字,有一千多個,這些字都熟練到一看到電文就能報出電碼,慢慢記下四、五千字。”應大況回憶說。
當時電報業務十分繁忙,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民營經濟大規模興起,商務往來大都依靠電報作為憑證,拍電報的隊伍都排到十幾米長,應大況每天就要延遲半小時下班。“當時因為電報是按字數算錢的,三分錢一個字,我們的月工資也就三十塊錢,所以發電報字數盡量精簡,但是也有因為字數精簡而鬧笑話的,比如偶爾有看到用戶發‘20到’,說是明天坐第20次列車到杭州,讓對方來接車,我們提醒他,對方可能看不明白,那用戶很自信地回答‘那邊知道的’,結果對方后來回了個電報,說看不懂,后來還耽擱了事情。”應大況說。
還有一次,金華茶廠來營業廳找到應大況,問電報是不是發錯了。金華茶廠從外地購買一批茶,對方發來電報“茶未到”,金華茶廠以為供貨出了問題,就沒去提貨了,可過了兩天,火車站提貨處托人傳話說金華茶廠的貨到了,存了好幾天沒來提貨,要收保管費了。應大況拿著電報從發報環節開始查,一查就樂了,“原來是發電報的字寫得不好,‘茶末到’寫成了‘茶未到’。”
據說,當時也有小朋友來營業廳發電報的,比如爸爸出門打工,媽媽生病了,孩子不知道電報的計費方式,寫了滿滿一大篇“作文”,應大況就跟他細心解釋,還幫他找來與之相熟的人,幫忙寫電報。
郵政投遞員諸宣誠——急用戶所急
諸宣誠是原金華縣的老郵政投遞員、勞動模范,日行百里穿梭于雅畈鎮的各個山村,用一句不夸張的話說,他用自己的青春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為雅畈鎮的村民做出了無私的奉獻。
有一年的國慶節,諸宣誠休息。但從支局話務員處得知,剛從上海發來一個加急電報,是從臺灣來的,收報人是雅畈鎮石楠塘村的何根有,叫他于10月2日到金華火車站接275次列車。當時已是下午4點多,諸宣誠一看事情緊急,二話沒說,騎上自行車趕到了石楠塘村,將電報及時送到該農戶手中。下午6點,他又趕到楊樹塘村,把另一封加急電報送到了四川來當地打工的張有興手中。這天傍晚,諸宣誠來回整整跑了20多公里,直到晚上7點鐘才回家。
還有一次,從福建漳州發來一封加急電報,因發報人誤將地址寫錯,另一投遞員在自己的投遞線上無法找到收報人。下班后已是下午5點多了,諸宣誠得知這一情況后,不顧一天的疲勞,冒著大雨,根據線索一個村一個村地尋找,最后終于在離雅畈5公里的彭上村找到了收報人。
-新聞鏈接
什么是電報?
電報,就是用電信號傳遞的文字信息。是通信業務的一種,在19世紀初發明,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電報大為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后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到了20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1844年5月24日,莫爾斯發出世界上首份電報。
中國電報史話
1873年,法國駐華人員威基杰參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選了常用漢字6800多個,編成了第一部漢字電碼本《電報新書》,掀開了我國電報業的歷史。
1877年10月11日,中國人自己修建、自己掌管的第一條電報線,旗后(即今臺灣省高雄)至府城(即今臺灣省臺南)開通。
1881年12月24日,中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長途公眾電報線路——津滬電報線路竣工。
1893年,清政府在青島楊家村設電報房,屬膠州電報局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