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指的是會唱戲而不專業以演戲為生的愛好者。在金華,也有這么一幫婺劇票友活躍在婺城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喜歡婺劇的老一輩都知道,每一個星期六星期天上午,在市區人民廣場,都有這么一幫業余婺劇團的演員帶著全套行頭,化著精美的妝容,給城里的婺劇迷帶來了精彩的節目。“唱得好,觀眾的熱情都給帶動起來了。”75歲的資深婺劇迷在聽完婺劇《水擒龐德》片段后,連聲叫好。在廣場進行義演的票友幫很多,但是每一個社團都有關于自己酸、甜、苦、辣的經歷和故事。
天下同婺劇公社(青年戲迷社團):成立于2011年1月25日。九洲婺劇團(民間業余劇團)幾經轉戰活動時間已有5年,劇團成立時間為2012年2月。雖然不同一個社團,但他們都在履行著同一件事:婺劇的傳承和弘揚,2012年6月,九洲、天下同聯誼之后一直緊密地合作著,不管是前臺演員到后臺樂師,比之前更加完善,藝術水平也有著很大的提高。
去年,天下同婺劇公社迎來一批優秀的年輕社員,現在新老社員已有三四十人,能夠粉墨登場的也有二十余人,他們來自和行各業,有做會計的、有在銀行工作的、也有汽車廠的、還有公務員、畫家、設計師、老師等等等等。就是這么一幫年輕人憑著對婺劇的癡迷,一個個都在默默地付出著,即使有一些社員的基本功還不夠扎實,唱腔還不夠老練,動作還不夠到位,即使現在他們還不能登臺,也愿意為整場演出做所有幕后瑣瑣碎碎的雜事。
“我們寧愿放棄休息時間,也要堅持下去,把最美的一面呈現給觀眾。”這是整個團體共同的心聲。星期天早上很多人都還在睡夢中的時候,他們便早早地起來,整理行頭、道具、服裝,趕到人民廣場。公共廁所是廣場上唯一一個能給他們化妝的場所,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大家很開心,在這個節奏緊張的信息時代能真真的開心一次已經很不容易了。一場場的趕裝、一次次的演出,已經堅持了近一年,除天氣惡劣或有其他重要的群體活動,幾乎無一中斷。偶爾也有下鄉演出,因為都有各自的工作,工作日幾乎很難安排,只能利用晚上時間一起相聚在體育館,或者練唱或者練身段,如這兩日在排大戲《秦香蓮》,每到排戲時間都是大家最開心的時刻,白天工作上的不悅、煩惱全都拋在腦后,排完戲,一覺到天亮第二天又開開心心地去上班。
對于這一支癡迷婺劇的團隊,很多老師都很關心,也經常主動回來指點,如專業劇團退休的老藝術家許秋峰、葉玉堂老師、現浙江婺劇團的一級演員黃維龍老師。對于學生提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談起辛酸往事,天下同婺劇公社的發起人之一石禪子回憶道:“應該說前兩年的‘流浪’對于我們印象特深,也最有感情,這類情況兩個團隊都有出現過。”社團里最艱巨的就要數活動場地,為了活動方便想在城區找場地相當困難,找了相關部門也沒有得到支持,最終不了了之。早時候,在還沒有確立天下同婺劇公社時,有老一批社員在,經過各顯神通發揮各項所長,在江南董宅的一個倉庫活動了近一年,之后也就是在2010年的時候輾轉到南苑社區辦公樓,最后因為內部的一些問題沒處理好團體解散,當時我們召喚回部分戲迷重新創社。不停地“搬家”,多年來總是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讓石禪子內心覺得對這么一批熱愛婺劇的票友有一些愧疚。“好像在我們眼里再不管再辛苦,只要人在就很開心,”石禪子笑道:“當時天下同婺劇公社剛創辦,或者說創辦前期,就剩下四五個人,沒場地、沒行頭、沒樂器,楞憑著一股勁在撐著,當時我們一直念叨的一句話就是‘東西沒有沒關系、只要人在就好’。就是這么一股熱愛婺劇的勁兒,從四五個人壯大到了現在四十多名社員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