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瑞士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觀了位于伯爾尼的愛因斯坦博物館,李克強說,愛因斯坦是伯爾尼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光榮。愛因斯坦的經歷表明,沒有想象力,就沒有創造力。只有勤奮、好學,才有可能創造偉大的成就。臨別前,李克強提筆寫下,“創新是人類活力的源泉”,贏得在場人士的熱烈掌聲。
創新是“民族夢”的靈魂。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不缺乏創新意識的民族,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帶動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神舟載人航天飛船遨游太空,中國高鐵展現中國速度,每一個中華兒女為之振奮。歷史的車輪從遠古中緩緩駛來,又繼續向未來飛馳而去,依靠的便是創新這個驅動力。
創新是“發展夢”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創新的活力,習近平在參加全國政協委員討論時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可以說,創新的事物才是科學的,才是發展的,才是進步的。全國政協委員袁隆平有“禾下乘涼夢”,全國人大代表鄧中翰有“中國芯夢” ,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有“搜索夢”,乃至無數人懷揣的科學夢、發明夢,匯聚到一起,讓人備感創新的激情與力量。
創新是“中國夢”的助推劑。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源于我們黨主動創新的能力,源于我們黨善于學習的本領,源于我們從事業的創新中獲得了寶貴的創新自信。黨的十八大向全黨提出了諄諄告誡:“面對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考驗,全黨必須增強創新意識,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這既是對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基本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指明了方向。創新提高黨的科學化水平建設,增強凝聚力、戰斗力,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才是助推“中國夢”的關鍵力量。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實現“中國夢”要創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實,實現科學發展新跨越,用“創新”鋪好“中國夢”道路,努力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讓“中國夢”綻放得更加美麗! (摘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