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經濟、文化、社會等層面的深層次矛盾凸顯,影響社會穩定的源頭性、基礎性和根本性問題,成為建設“兩富”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阻力。
維護農村地區社會穩定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為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維護一方平安。
1.提高物質文化水平,奠定農村穩定基礎。當前,我國主要的矛盾依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主要原因,從經濟層面來分析,主要是生產力發展的不足和經濟總量不大。只有加快發展,才有足夠的財力物力解決農村地區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鄉鎮和村的主要任務,著力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總量。構建農業新型的經營體系,推動先進科技和先進生產手段的應用,推動農民致富。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強農村地區的民生投入,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保險、低收入者生活保障、養老保險等制度。平衡征地補償政策,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2.落實矛盾摸排化解,強化農村社會管理。健全完善農村地區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落實評估主體和評估責任,完善評估的程序,加強評估結果的運用,建好評估臺賬。完善三色預警機制,建立完善各類公共應急預案,建立完善規范化、常態化的矛盾糾紛摸排化解機制。建立“大調解”工作體系,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相結合,發揮好老娘舅隊伍的調解能力,筑牢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因地制宜建立調解組織,在水庫移民地區、邊界地區建立專門調解組織,將矛盾糾紛盡量解決在當地。
3.建立打防管控體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嚴厲打擊盜竊、搶劫、故意傷害、敲詐、詐騙、賭博等犯罪行為。當前,特別是對那些嚴重危害社會治安和侵害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活動要堅決打擊;對群眾反映強烈、影響正常生產生活的案件,要集中力量進行攻堅。通過嚴厲打擊、集中整治,對違法犯罪分子起到威懾作用,對違法犯罪案件的發生起到遏制作用,對農民群眾起到教育作用。
4.加強法律宣傳教育,推進農村法治進程。要發動鄉鎮(街道)、村干部通過多途徑、多形式宣傳法律,耐心做好群眾思想工作。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宣傳引導作用,通過廣播、電視等多種形式進行法律宣傳,把廣大群眾的思想引導到依法辦事上來。通過法律“六進”活動,提高鄉鎮和村干部的法律素質,依法行使職權,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合法利益。要提高村民的法制意識,學會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同時遵守法律規定的義務。既要最大限度地維護群眾利益,讓利于民;也要守住法律底線,維護法律的尊嚴,彰顯社會公平正義。
5.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提高農村維穩能力。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工作的重要基礎,維護農村穩定要依靠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明確各村、社區黨支部書記是維穩的第一責任人,及時掌握新問題、新矛盾,盡最大限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要嚴格選人用人標準,健全完善退出機制,對帶頭上訪的村級黨員、干部要加強教育管理;對班子不團結的村兩委,要加強村級班子整頓,提高班子的戰斗力;要進一步密切干群關系,村干部要多為村民干實事,辦好事。要充分發揚民主,發動群眾將大家認可、依法守紀的干部選出來。要加強村財鄉管工作,提高村務財務的透明度,增強村民的監督力度,通過監管減少因村務財務引發的村級不穩定因素。(作者系區維穩辦專職副主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