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記金華市老鄉鎮典型、塔石鄉農技站站長秦土財
在婺城區,有這樣一位老鄉鎮,扎根塔石山區42年,為山區引進了各類農作物新品種100多種,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引導農民發展高山蔬菜產業,并堅持做好農民的“農事代理員”,為塔石山區的發展傾注了一生的心血,讓地處偏遠的塔石山區靠著農業也日漸富裕了起來,他就是塔石鄉農技站站長秦土財。在“我的鄉鎮故事”報告會活動當天,主持人賀爭怡對他的概括是:一切為了人民奔小康。
種試驗田,推廣農業新技術
在塔石鄉,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聽老秦的話就要餓肚子,不聽老秦的話就發不了財。”這里說的是1998年之前,不聽秦土財的話就要餓肚子,因為當時山區農民的溫飽問題都還沒解決,而掌握了豐富農業知識的秦土財會教授農民怎樣種田才能多產多收,使糧食夠吃。1998年之后,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開始考慮致富問題,搞農業經濟,而這時,秦土財掌握了很多農業新技術,他的指導可以讓農民成倍地提高收入。
“42年來,秦土財累計為塔石山區引進了各類農作物新品種100多種,為全鄉乃至全區糧食生產、無公害標準化、良種更新換代、農業結構調整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曾擔任多年塔石鄉黨委書記的區干部洪健康說。上世紀70年代,由于當時耕作制度落后,種植技術水平普遍較差,加上品種老化,水稻病蟲發病嚴重,糧食產量較低,農民的溫飽都成問題。為了改善這一落后狀況,秦土財認真學習農業新技術,并自己種上試驗田,讓農民看著新技術的成果,用具體的例子說服農民使用新技術,如種植雜交水稻新技術。1978年,秦土財開始在塔石山區推廣種植雜交水稻,使全鄉雜交水稻平均每畝突破了千斤,井上葉天才種雜交水稻畝產更是達到了1405.5斤,比老品種每畝提高了537.5斤,從而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
溫飽問題解決后,秦土財又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引導農民發展高山蔬菜產業,讓塔石農民的收入成倍增長。
鼓勵農民利用山區森林資源,發展多種經營
隨著農業農村形勢的發展,為了能更好地為廣大農村服務,秦土財努力使自己從一個單純農業型干部逐漸轉變成新型農業經濟型干部,并針對山區實際,開始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因為塔石鄉受地理環境和交通的限制,發展工業的可能性非常小,農民要想致富,就要從農業的新、特、效上下功夫。”秦土財說,“比如說利用山區森林資源,發展食用菌生產。”
1993年,秦土財專門到慶元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組織成立了塔石鄉香菇場,引進種香菇的設備和菌種,到深山老林種植段木香菇,后來又利用廢料種植袋料香菇,進而全鄉推廣種植,使全鄉12個村,58農戶種植食用菌,使種植戶增加了收入。
除了香菇外,秦土財還幫助塔石農民發展了山茶油、有機茶、香榧等多種特色產品。“能認準資源優勢抓農業發展方向,迅速把資源優勢轉為商品優勢,進而轉變為經濟優勢是一個新型農技員必須補充的功課。”秦土財說。多年來,秦土財在生態上做文章,在對本鄉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積極的作用,取得了顯著成績,有力地促進了省級欠發達鄉鎮奔小康的進程。
發展高山蔬菜產業,讓低收入村迅速致富
近年來迅速崛起的高山蔬菜確確實實讓塔石農民收獲了一把,甚至有些外出打工的村民又重新返回老家種植高山蔬菜,而這一切,都少不了秦土財的開路和指導。
2000年,秦土財開始鼓勵農民發展高山蔬菜種植業,有計劃、有目的地引進番茄、辣椒、茄子、西瓜等多個新品種,并從服務入手,為蔬菜種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先后扶持二千余畝土地戶主走上了種植蔬果的致富之路。塔石鄉岱上村原是一個農民人均收入較低的村,發展高山蔬菜種植之后迅速富了起來。
從2001年開始,秦土財每年對岱上村農民進行蔬菜栽培培訓,先后培訓指導20余名種植技術骨干,再指導技術骨干帶動全村村民。在這些骨干帶動下,岱上村成了全區有名的蔬菜專業村,僅種植蔬菜一項,全村收入超過了百萬。在這樣的形勢下,岱上村使許多在外打工的農民都回家種起了高山蔬菜:付文林,種植番茄1.2畝,產量14336斤,產值23768元,平均每畝收入19806元;付曙紅,種番茄2畝,總產量30072斤,產值52101元,每畝收入26050.5元。
但是,種植高山蔬菜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隨著蔬菜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番茄連作多年造成了多種土壤傳染病相繼發作,如番茄青枯病、枯萎病、黃萎病等。為解決這一難題,秦土財于2006年引進番茄新品種荷蘭百利等,試種并重點開展番茄嫁接技術和番茄在中高山區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試驗研究,和高山番茄無公害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操作規程并進行推廣,使得番茄的抗病性顯著增強,解決了病害嚴重的問題并有效提高果品質量和產量,增加了農民收入。2007年,岱上村種植百利番茄60畝,并采用嫁接技術栽培,平均畝產9687.5公斤,畝產值21350元,凈收入18925元,分別比“合作903”畝產增加129%,畝產值增加228.7%,凈收入增加274.7%。
一輩子只做農技員
秦土財于1972年參加工作,第一份工作就是塔石鄉農技員,其間曾輾轉于當時的塔石鄉山坑公社、嶺上鄉等地方,卻始終沒有走出塔石這個范圍。“因為我對這個地方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我也舍不得離開了。”秦土財說。
這42年來,秦土財不僅向塔石山區農民傳授科技富農意識,為大家出謀劃策,還一直堅持做農民的貼心人、代理員。塔石鄉地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量留守老人辦事非常不方便,于是,作為聯村干部的秦土財經常利用下村機會為村民送種子、送肥、送藥,代辦各類證件,購買各種生活日用品。就這樣,田間地頭、村口路邊,塔石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了秦土財和群眾交流的足跡。“鄉鎮工作的法寶就是密切關心群眾的切身利益,要走得近、聊得起、坐得住,用實際行動感動群眾。”秦土財說。
“農技員可能是我這輩子唯一的工作,再過一年,我就退休了。”回望這42年的工作,秦土財說最讓他高興的是山村日益富裕了,“塔石鄉的農業發展有著我的一份心,站好最后一班崗是我退休前給自己提出的最后要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