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姜衙村“尋根”文化底蘊,構建“禮樂”文化大禮堂
姜衙是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村子,村里厚厚的十八卷宗譜就在訴說著這個村里的故事,而村里現在仍得以保留的祠堂、牌坊等古建筑更在訴說著這個村子的人文底蘊。只是一些特殊的歷史階段,讓這些歷史故事的傳承有所缺失。如今,借文化大禮堂建設之機,村里正盡全力把這些故事都挖掘出來,組成姜衙自己的文化供子孫傳承,讓村民有引以為傲的精神寄托,也讓姜衙成為一個有故事的新農村。
一門四進士倡禮樂治國
姜衙村姜氏祖先賢人較多,其中一門從明朝天順年間到崇禎年間就出了四個進士,有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四人皆為官員,最大的當到禮部侍郎,且為官清正廉潔,影響很好,深受百姓愛戴,他們的理念是“禮樂治國”。
禮樂,是一套典章制度,即禮樂制度,原是周公所制定,后為孔老夫子所推崇。禮指禮法,簡而言之就是社會要有一定的秩序,做事情要尊從一定規矩,不能亂來;樂即為樂教,儒家學派主張以音樂熏陶人的情操,認為音樂也擔負著重大的社會責任,可達到輔治國家、完善教育、移風易俗的功能。這些在姜氏一族的歷史中也有所體現。
姜氏一族歷史上的第一個進士為明天順庚辰科進士姜璉,官至江西贛州知州,在任期間大力興學,培養了不少人才。而姜氏一族最有名的人物當屬崇禎戊辰科進士姜應甲,這是一個教育大家,著有《名山四藏》等書,他是姜氏一族中首先把“禮樂治國”理念帶到中央的人。據記載,崇禎皇帝曾向姜應甲問治國之道,姜應甲答“禮樂刑政”。把禮樂放在前面即意指禮樂是治理國家的主要手段,而刑政為輔助手段,這也合乎“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的記載。
“四進士”時期是姜衙歷史上的繁榮時期,據傳村里現存的祠堂即為那個時期所建。現在,祠堂還存放有多件明朝遺物,門口還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標志,是現代社會豐富的文化遺產。
軟硬件結合筑精神家園
“現在,村里的祠堂、古井、牌坊等古建筑都得以保存,村子也有她的文化底蘊,應該說姜衙村建設文化大禮堂的硬件、軟件都有了,只待我們去挖掘、整理。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把村里的歷史文化故事和物件都在文化大禮堂內展示出來,在傳承歷史文明的同時釀造姜衙村自己的精神文明,并以此影響和引領現在的村民,讓文化大禮堂不僅是村民平時的去所,更是他們的精神寄托,這與省里文化大禮堂建設的思想也是高度一致的。”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沈根新說。
存節孝牌坊讀草根明星
在姜衙村中,有一塊節孝牌坊,出自清乾隆年間,上面“旌表節孝”四個大字表明了姜衙村自古就是道德模范輩出之地。節即貞潔,孝即孝順,都是“禮樂治國”中“禮”的內容,這與“四進士”的儒家思想一脈相傳。
旌表節孝牌坊是皇帝對貞節、孝順的女人所賜的節孝牌坊,姜衙村節孝牌坊上“旌表節孝”上方的“圣旨”兩字也印證了這一點。在封建社會,“旌表”制度實際上是為全社會樹立一種道德的典范。凡是符合封建禮教所提倡“忠、孝、節、義”的行為,都在旌表之列。應該說,只要按照道德規范行事,旌表制度甚至能夠使地位低微到“不知何許人也”者,列于傳記,載入史冊。清代在各省、府、州、縣各建節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節孝婦女由官府奏準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這與現在的草根文化有著共通之處,只問事跡,不問出處。
目前,姜衙村正著力將村里先前的草根明星故事挖掘出來,供后人瞻讀。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