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建設1000個農村文化禮堂被寫入浙江省政府報告,成為十件實事之一。
按照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的部署和要求,積極倡導以“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為內涵的當代浙江人價值觀,以“文化禮堂精神家園”為主題,通過5年努力,在全省行政村建成一大批集學教型、禮儀型、娛樂型于一體的農村文化禮堂。2013年為試點建設年,各縣(市、區)將在文化特色鮮明、人口相對集中、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好的中心村、歷史文化村落、美麗鄉村精品村或特色村建成文化禮堂12家以上,全省共建成千家以上具有示范意義的文化禮堂。
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是建設“兩富”浙江、打造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也是浙江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基石,是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保障,更是提升農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
宣傳部門強化工作指導
按照省里的部署,婺城區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3月底全省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現場會后,4月份,婺城區著手對全區22個鄉鎮(街道)開展調研工作,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帶頭,部機關相關科室、區文體局一起,對各鄉鎮情況進行深入排摸。
5月21日,區委宣傳部召集區文體局、區農辦等部門,在前期鄉鎮申報、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省市要求初步確定27個村為我區今年計劃打造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
5月30日,區委宣傳部與文體局組織27個村的書記、相關鄉鎮的宣傳委員及廣告公司設計人員到臨安、安吉文化禮堂建設特色村進行了考察學習,臨安市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亮點鮮明,“建管同步”的運行機制,突出“精神家園”的功能定位,明確“兩堂五廊”的基本布局,堅持“以文化人”的主題活動,都為婺城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提供了借鑒的樣本。
6月4日,全市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座談會在婺城召開。會議指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是“實現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是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全區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
婺城區委區政府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高度重視,成立領導小組,設立了專項扶持基金,并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納入到美麗鄉村建設考核,在制度上保證工作的推進。
婺城區在前期調研與自愿申報的基礎上,確定的27個農村文化禮堂已全面啟動。采取新建、改建、擴建三種方式建設,現除新建村外,改造、擴建村的硬件設施已基本建好。27個村在積極搜集材料,其中3個村已基本完成搜集,3個村已完成“兩堂”布置,羅埠鎮花園村的“五廊”也已安裝完畢,六個村效果圖的設計已完成。打造農村文化禮堂過程中,婺城區堅持與美麗鄉村建設、“激情婺城”文化藝術系列活動以及各種形式的宣講相結合,突出茶花文化、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實實在在地把文化禮堂建設作為一項惠民工程來抓。
同時,婺城區為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區委宣傳部向各村發放了宣傳手冊,廣泛征求群眾的建議,以“結合村特色,放大唯一性”為原則,讓農村文化禮堂煥發生命力,杜絕“盆景”工程的產生。
禮堂建設具有良好基礎
婺城大地山川秀麗,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在八百年前,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就曾這樣贊嘆: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婺城還擁有一批歷史文化名村,比如寺平村、中戴村等村落古建筑保存相當完好。近年來,婺城農村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重點保護重塑非遺文化,這些都為文化禮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婺城是金華市的中心城區,是省級“文明城區”、“教育強區”、“平安區”、“雙擁”模范城。全區現轄9鄉9鎮9街道(其中婺城以南4街1鄉委托市開發區管理),目前,婺城90%的村達到了文化村建設標準,這些村通過新建、改建、共享等多種途徑,建起了比較規范的文化活動廣場、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老年活動室、村廣播室等室內外文體活動場所,其中市級特色文化示范村10個,區級文化強村(社區)12個。建成了5個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農村文化大舞臺。全區540個行政村實現了農家書屋建設全覆蓋。16個鄉鎮(街道)建成了綜合文化站。培育了186戶農村文化示范戶,組建了2280支基層文體隊伍,成立了區三農藝術團、婺城之音合唱團和15支農民文化引導團。全區254個村實施了“春泥計劃”,其中先進村64個。這些都為文化禮堂建設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凸顯亮點,力求做到一村一特色
“我們今年將拿出1000平方米的建筑,用于文化禮堂以及其他文化設施的建設。”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黨支部書記陳加平說,他們正在改造面積30多畝的“小西湖”,到時候,沿湖的道路上會建成文化長廊。
從硬件投入來說,湖頭村的力度已屬不小,但陳加平也有自己的困惑。“什么是文化?怎么建設文化?這個我們農村干部真的不在行。”陳加平坦率地說,他們迫切需要這方面的專家從規劃階段就介入,對這項工作進行指導。
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為了解決困惑,明確思路,婺城區按照“連點成線,以線帶面”的原則,對首批農村文化禮堂27個試點村進行梳理分類、科學規劃,積極打造4條文化線,各條線在共性中突出個性,各個村凸顯本村最大亮點,做到“一村一特色”。
寺平村徽派建筑古磚雕藝術和8座保存完好的古廳堂、鴿塢塔村畬族風情文化、上境村明清古建筑劉氏宗祠和百順堂、后張村千年古村文化、湖前村“尚睦”古建筑群、下尹村下尹宗祠、開化村周氏宗祠等是婺城頗具特色的古村落文化,婺城將結合這一特色,全力挖掘金西3鄉鎮古村落文化,助推鄉村文化旅游。重點打造徽派建筑藝術文化禮堂、畬族風情文化禮堂、千年古村文化禮堂、尚睦文化禮堂、下尹文化禮堂、周氏文化禮堂。
除此之外,婺城還將積極打造茶花文化線、民俗文化線和白沙文化線,充分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稟賦,挖掘和傳承農村優秀文化資源,注重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創新,在建筑風格,展示內容,活動開展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風格。
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蔣獻忠認為,農村文化禮堂是文化綜合體、文明展示窗、道德制高地和村民活動場,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高群眾道德素養,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婺城將按照省里統一的“二堂五廊”(禮堂、講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的要求,挖掘婺城各村特色,打造出既具“標準化”,又具“特色化”的婺城農村文化禮堂。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