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近日開館
金華歷史久遠,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生存于這片土地上的金華人不僅適應了金華的自然地理環境、山山水水,而且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八婺文化,其中就包括了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9月22日上午10時,在有著近千年文化積淀的金華府城隍廟,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館,并向社會免費開放。9月22~24日,館內安排了金華道情、婺劇折子戲、木偶戲、高蹺、剪紙、金東小鑼書等登臺展示,與觀眾互動,為市民帶來異彩紛呈的非遺饕餮大餐。
動靜結合打破傳統展示模式
“這是一個小小的展館。但小展館,大文化,她全景式地展現了千百年來金華民眾的風俗習慣、情感追求、審美情趣、精神價值、智慧創造與旺盛生命。”這句話摘自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的介紹前言。自9月22日開館以來,館內門庭若市,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打破傳統展示模式,采用動靜結合的互動模式,吸引著市民們的關注眼光。
據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負責人李軍介紹,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8項、省級名錄項目102項、市級以上傳承保護基地53個,市級以上傳承人183人,各類非遺館26個。
為宣傳弘揚、保護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作為2013年金華市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自2012年7月初就開始了籌建工作,,非遺館的實物征集采取接受捐贈為主,部分實物實行協議收藏的方式,目前展館集中展出150多項非遺項目。
非遺館利用金華府城隍廟深厚的文化底蘊,結合城隍廟整體建筑布局,巧妙地融入非遺項目宣傳展示。設置有百工區、遺韻區、風情區、傳說區、特色區、傳承區、展演區等七個展區,通過展板與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集中展示了非遺項目。
在展館內,市民們不僅可以了解到竹編、婺劇戲服制作技藝、婺州窯燒制技藝、孔明鎖制作技藝、金華道情、磐安板凳龍等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制作流程、工藝特點及保護傳承現狀等情況,還可以親自體驗金東木版年畫印刷等制作過程;一邊品嘗現場制作、新鮮出爐的婺州傳統糕點,一邊欣賞金華道情、婺劇折子戲、木偶戲、高蹺、剪紙、金東小鑼書等表演。
李軍告訴記者,接下來,展館將積極結合歲時節慶、傳統節日,不定期舉辦不同類型的非遺展示、展演活動,發揮自身優勢,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使之成為老百姓的精神家園。
以獎代補激發非遺保護熱情
東陽木雕是首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金華市項目,在位于展館內的東陽木雕展位上,東陽木雕研究設計院的木雕師傅正低頭忙著現場制作木雕版畫,她的桌子上排列著30多把小刀,有躺刀,有平刀,還有刻刀等等,每把刀都用處不同。市民們一個個看得目不轉睛,都被她厲害的刀工所折服,甚至有市民出高價當場表達了購買意向。“我們這次全副武裝地來,不僅是為了展示,還是為了考核而來。”展區負責人告訴記者。
“這是我們提出的‘以獎代補’考核辦法。”李軍介紹道,“以獎代補”辦法于2011年提出并制定,旨在提高傳承基地和傳承人的非遺傳承積極性,特別針對傳承基地,根據基地傳承保護方向不同,分4類進行不同考核,分別為生產性保護基地考核、宣傳展示基地考核、傳統節日保護基地考核、傳承交流基地考核,通過評估和監督,使所有人強化科學保護的認識,從而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做到有效和適度。
“以前我們集中考核都是打‘游擊戰’,每年都為找地方傷透了腦筋,”李軍說,“現在,有了這個非遺館,我市非遺文化就好似有了一個‘大本營’,以后辦活動、組織考核,都不愁場地了。”
傳承保護需要各方力量支持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類歷史上留存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環境受到較大影響,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發生的改變,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瀕臨消失的危險。
“傳承與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未來的希望,不加以保護,物質的文化形態將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因為,它是一種沒有生命的存在。”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院長、浙江省非遺研究基地主任陳華文致力于非遺文化保護研究多年,他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存在于歷史的典籍中,更多地是存在于現實生活之中。歷史與生活的交織,使它擁有別樣的生命力。換句話說,它是活著的歷史,是一種生活化了的歷史或歷史化了的生活,是一種活著的文化‘化石’。因此,為了文化的多樣性,也為了我們今后文化的發展擁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和機會,我們必須對這種決定我們文化特質和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力的和持續的傳承與保護。”
但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僅靠政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要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要從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全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上著手。”李軍舉例道:“例如雅畈鎮的疊饅頭項目,不僅具有地方特色,保留也比較完整,我在幾年前就十分關注,像這樣亟需我們挖掘的優秀項目還有很多,非遺文化保護工作還任重道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